第94章 问策

推荐阅读:断绝亲情后,我成了九幽魔神狂龙出山随老公进城的乡下小媳妇重生了四合院:垂钓诸天万物镇神我就吃个瓜,捡走穿越者系统重生60带空间官道生香舒兰舟林牧瑶系统绑错人后,我的修仙路走歪了

    李世民翻看李承乾挑出来的账目,对比武德朝,他十分满意眼下的账目,可如李承乾上疏,能精简额外支出,他当然乐见其成。
    薛延陀的真珠可汗,阳奉阴违,同西边的高昌、吐蕃等国私下往来甚密,又与东边的高句丽勾结,有生之年,他是一定要把薛延陀和高句丽给灭了,彻底解决北部和东北的边患问题。
    打仗要用钱,能省则省。
    “吐蕃的国书已经送来,明年四月份禄东赞和贡顿要来长安商议和亲事宜。薛延陀也送上来国书,请求下嫁公主。”
    李承乾顿住,贞观十五年的事情,提前到贞观十二年年末,时间线是真全部乱完了。
    “自古以来,北方一直是中原边患。在薛延陀的问题上,朕有两个想法,要么精选十万大军,灭其国家,俘其首领,可保我边境百年安定。要么答应和亲,采取羁縻,可保边境三十年安定。”
    李承乾吃的差不多,放下碗筷,漱口净手,这才开口回答皇帝的问题。
    “父亲和中书令他们商议过了吗?”
    李世民道:“三省长官都不愿意发起战争,更倾向于和亲。”
    宋朝之前的文官武德充沛是事实,可打仗又不是单挑,熟读兵书不一定能指挥大规模战争。
    武将出去建功立业,有了功劳,皇帝就要给封赏,蛋糕就那么点儿大,谁愿意分出去?文官不愿意打仗,太正常了。
    “父亲,您的意思呢?”
    李世民道:“你不要问朕的意思,高明,只说你的看法。”
    李承乾暗道:若非是唐朝的生产力和官僚体系支撑不了治理青藏地区,他直接想鼓动皇帝把吐蕃打下来。
    “臣的意思,当然是打。”
    历史的既定结局,皇帝和大臣拉扯了好几年,最后还是派人把薛延陀给灭了。
    “朕也是这个意思,直接发兵灭了薛延陀。颉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武德五年、六年、七年、九年,年年犯边,搅得边境不宁,甚至将兵戈直指长安,最后朕把他给灭了,他来了长安之后不就消停了。”
    李承乾一抬头,对上皇帝跃跃欲试的眼神,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幻觉,总觉得皇帝想亲自下场去撕薛延陀。
    “高明,朕带你去薛延陀转一圈儿怎么样?”
    “啊?”李承乾呆住,道:“父亲,您要御驾亲征吗?”
    “灭颉利的时候,朕就想御驾亲征,但那个时候朕刚登基,朝中不稳,需要朕坐镇长安,统筹大局。灭吐谷浑朕想去,先皇病重,朕又不能去。去岁打吐蕃,朕大致估算吐蕃的实力,侯君集、张亮他们一个多月打完的仗,哪里值得朕跑一趟。”
    明白,皇帝喜欢打高端局。
    但是,七世纪的东亚地区,州长对大多数周边国家都是碾压局。
    高句丽侥幸没被灭国,得感谢当地恶劣的自然气候,以及皇帝身体素质严重下降。
    “父亲,在此之前,是不是先要把高昌拿下?”
    “彩!”李世民抚掌大贺,道:“你也不是完全不谙兵事,知道打薛延陀先打高昌,在高昌驻兵,掣肘西域诸国和南边儿的吐蕃,防止他们借机生乱,还能阻断薛延陀西逃的退路。”
    李承乾尴尬一笑,道:“父亲,臣觉得这个不是兵事,应该叫地缘关系。”
    李世民道:“那你讲讲,什么叫做地缘关系。”
    李承乾道:“地缘关系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该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影响。”
    李世民顿了一顿,跟刚才的区域性、季节性、连锁性一样,又是一堆不太懂的新词汇。
    “你把地缘关系涉及到的问题,还有你刚才说得那些朕没听懂的,都给朕讲清楚。”
    李承乾道:“地缘关系涉及面很广,不是一两句话的能讲清楚的,您要是实在感兴趣,臣有时间写下来,您慢慢儿看。”
    李世民点头,不再纠结刚才的问题,继续道:“有一支叛军,从代北起兵南下,攻城拔寨,直逼潼关,一路从无败绩,眼下京师岌岌可危。高明,若朕要你带兵出战,此时敌军数量两倍于你,你是守还是攻?”
    皇帝思想真是太跳脱了,想一出来一出。
    李承乾沉默片刻,这个举例,听着怎么像是安禄山兵逼潼关?
    “臣觉得,应该守。”
    李世民道:“理由!”
    李承乾道:“叛军一路南下,锐气难挡,不可与之争锋,且我军在数量上没有绝对的优势。故臣以为,当坚守潼关,严密布防,叛军必定会攻城,挫败其攻势,消减其锐气,然后徐徐图之。”
    李世民道:“现在另有一支兵马,绕到了叛军后方,与你所在的潼关形成合围之势,此时你与叛军兵力相当,你是攻还是守?”
    李承乾思索片刻,道:“父亲,不知这叛军可有援军?”
    李世民道:“有如何?没有又如何?”
    李承乾道:“如果有援军,那就强攻兼诱降,速战速决,免得叛军援军到了之后,他们里应外合,把我军绕到敌军后方的兵马给围了,我军陷入被动。叛军被灭之后,我方两队兵马合军,兵戈直指叛军援军。如果没有援军,围而不歼,粮尽援绝,迟早困死他。”
    李世民道:“那你为什么不等待叛军援军,将敌人的援军放入包围之中,继续围困呢?”
    李承乾道:“被围困的叛军,已经处于绝境,哪怕有一丝突围的希望,他们都会生出破釜沉舟的气势,一个不慎,敌军援军入不了我军包围,还会让敌军里应外合,突出重围,风险太大了。”
    李世民道:“那你为什么觉得,不能同锐气难挡的叛军交手?”
    李承乾道:“前人的经验,《左传·庄公十年》记载,曹刿总结击败齐军的原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固克之。’战争伊始,叛军士气高涨,我军处于劣势,所以,臣才会觉得面对南下的叛军,我军当固守潼关,等他攻城,破他攻势,杀他的气焰,削弱他的士气。我军一次次挫败敌军,士气上涨,总会有攻守易型的时候。”
    李世民道:“那你为什么又围而不歼,而不是直接歼灭?”
    李承乾道:“重重包围之下,又做不到突出重围,没有粮草辎重补给,没有外来援兵,已然是绝境,再逼一把,叛军背水一战成了韩信,我军就算能歼灭叛军,也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伤亡。除非我军断粮,否则围就是上上之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长平之战:‘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先辈在面临这种问题时,已经替后人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李世民点头,笑道:“上次卢家一案,你驳斥朝堂求情的诸公,不宜妄自菲薄,怎么到了自己身上,一口一个不谙兵事,你是真的有才而不自知,还是有心藏拙?”
    李承乾道:“父亲,臣是真的没有做过中军指挥,毫无兵事方面的经验,绝对不是藏拙。臣方才所答,都是纸上谈兵,大规模作战,不只是人命关天,更是关乎朝廷安危,岂能儿戏?”
    李世民深以为然,道:“处理完与吐蕃和亲,安排完你那一堆乱七八糟的奏疏条陈,顺手灭了高昌,朕就要集中兵力征讨薛延陀。到时候你跟着一起,你指挥,朕看着,若有错漏,朕直接给你指出来。”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02.cc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6/6595/48037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