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大明是不是该调整户籍制度了

推荐阅读:你迎娶平妻?我带崽入宫当皇后带着签到系统穿古代道上青天开局合欢宗,我的功法至巅峰皇室潜修二十年,开局陆地神仙常宁洛商司全文重生八零嫁给全军第一硬汉苏辰孟欣儿官场奇才:最强靠山竟是我自己御兽:我不想当饲育师啊!

    虽然朝廷设定了税收标准并记录清晰,但是当前官员,不会急于直接进入百姓家中,搬运尚未干透的食物入库房内。
    地方官以及税务官员,正忙着与各地粮食产量核查小组,一道统计年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及灌溉条件等情况,支持百姓顺利完成这一季节性的任务。
    因此,推迟一些夏季或秋季征税事宜,并不成问题。
    但官方这般关怀民众,却意外地激发了百姓缴纳税赋的积极性,再也不用官员下到村庄中催促了。
    上林苑监的少师大人,确实是个能干的人。
    现在谁家田里的稻谷,不是长得十分讨喜呢?
    那些沉甸甸且粒粒饱满的稻穗,将茎杆压得弯弯的,但反而让所有人的腰板更挺拔了。
    完成了大明规定要交的部分后,每户还能存留下相当一部分余粮。
    再也不必过分担忧,在交税之后,家里还能用什么填饱肚子了。
    “稻谷产量已经难以继续提升,老臣及同僚在这一点上也暂时束手无策,仅能在种植方法跟技术上做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应天府城郊。
    缪良哲少师,虽穿着正式官服,可裤腿却被高高挽起,脚下穿的草鞋沾满了半湿半干的泥土,正在向朱元璋讲述当地情况。
    朱元璋面容满是喜悦之色。
    自从许久以前开始,夏季是朱元璋最钟爱的季节。
    即便天气酷热,让人稍作外出便会汗如雨下,也抵挡不住他对这几个月的喜爱之情。
    因为这个季节代表着收获。
    视线所至之处,空气中仿佛波澜般涌动着温热气息,并携带者成熟稻米的独特香气扑面而来。
    轻轻伸手一抓。
    几株稻子就被握于朱元璋掌中。
    每一棵稻子都结满了圆润硕大的谷粒。
    再用另外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取出一颗并稍施力量按压,外壳即刻脱离露出晶莹剔透的白米。
    朱元璋将其放入口中咀嚼。
    虽然有点硬,但还是要细细品尝,才能体会到庄稼的甘甜。
    朱元璋不愿浪费这份天赐之物,便将剩下的东西拿出来。
    跟在他身后的刘建安看到这一幕,连忙走上前去,小心翼翼的用一块柔软的丝绸包了起来,放在自己胸口。
    朱元璋低声说道:“眼下已经足够了。咱还记得已经的这时候,寻常人家难得看到笑容,大家整天愁云密布,担忧田间产出能否应付一年所需税收呢。”
    缪良哲对于前朝统治者过度榨取民间财富的情况,记忆犹新,对此他只是默默发出一丝苦笑。
    在两位之后,还跟着一位身穿红色官袍的人。
    郑明旭面带微笑,上前拱手说道。
    “现在皇上推行仁政,不仅要求各地衙门延迟征税,还依据实际情况跟地方特色给予百姓灾年的税收减免。这样的好政策下,百姓们怎能不心怀感激而笑颜常开呢。”
    应天府今年并没有遭受重大的自然灾害,只有靠近江边的几个村子,在初夏时节遭遇了水灾。
    田地里的庄稼已经结穗了,虽然产量比不上其它地块,但至少还有些收获。
    应天府如实将这些田地的情况和面积上报给户部。
    没想到,户部尚书夏原吉直接把报告递送到了内阁。
    经过一番核算后,受灾田地的税额,竟然被减少了百分之五十。
    这是良政。
    缪良哲颔了颔首,随后表情变得凝重起来。
    “皇上恩惠广大,实为万民之幸。但我忧心忡忡,唯恐此法推广开来,在各地官府与士绅权势手中,变成谋私利的工具。”
    郑明旭也看向了朱元璋的方向。
    少师所忧虑的确有道理。
    朝廷朝廷的政策初衷,往往旨在惠及底层民众,然而层层传达下来,总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变了味儿。
    基层执行者总是能找到方法,绕过监管或者从中牟利。
    朱元璋却丝毫不感到担忧。
    他望着眼前一片金黄色稻浪,以及那些弯腰辛勤的农民们。
    脸上的笑容洋溢。
    “锦衣卫人员增加了不少,税署的力量也在逐步加强,咱甚至有点希望有些人敢冒头试试。”
    听完这句话,缪良哲沉默不语了。
    皇上别的都好,就是喜欢设陷阱让人往里跳。
    郑明旭望了一眼远处村庄,眨了几下眼睛。
    悄悄又瞥了一眼朱元璋。
    终于小心翼翼地开口说:“皇上,臣想请问一件事……”
    “有什么就说,你这个火爆脾气的知府何时如此犹豫过?”
    朱元璋继续走在他前面的田埂上,转头看了看身后的郑明旭。
    “臣认为……朝廷是不是该考虑调整户籍制度的问题了……”
    讲完这话,郑明旭随即跪倒在地。
    四周仿佛温度骤然上升。
    朱元璋脸上依然带着笑容,可眼神却逐渐严峻起来。
    他停下了步伐,转身面对郑明旭。
    原来打算让郑明旭年底前,调动到更为重要的直隶地区任职。
    但是现在……
    “这件事情是谁先提起的?”
    立国之初,为了迅速稳固社会,朱元璋迅速采纳并推行了近300年的户籍制度,
    这一措施随即普及至全国上下。
    其成效显著。
    大明趋于平稳,民间生活有序。
    地方上,在初期经历了多场战斗洗礼后,迅速恢复了生机。
    该制度本质上并无明显弊端。
    但此刻,郑明旭却提出想要讨论这个问题。
    讨论的背后含义,无疑是希望能在朝廷中与众臣,共同探讨改革此套现行于大明的户籍体系。
    这关乎大明根本基石所在。
    随意变动,则恐引起民众生计之乱。
    郑明旭心内不免忐忑起来。
    事实上,这个议题并非由他率先提出的。
    只不过他是第一个当着朱元璋面前讲出来的人。
    他匍匐于地不敢仰视。
    “自立国,皇上就亲定并执行户籍政策。多年来大明日益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然现今情势已然不同。大明繁荣昌盛,新法如星火燎。原本无力从军的军户子弟,如今也有机会报效疆场。不愿耕种而体魄强壮的农民,又有何不可?”
    “匠人的孩子,也许无法继承祖辈手艺。人的观念在变化,维持公序良俗至关重要,但不应受限于固定的户籍框架。随着大明版图扩大及财富积累速度加快。”
    “以臣所见,尽管不清楚其他地区的情况如何,但在我辖区内,至少有三四成的家庭,已经将一半劳力投入手工业生产中了。城内外许多胸怀壮志的年轻人,听说大明连战连捷,无不心驰神往,可惜没有途径参军。”
    “皇上。常言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人间万象同样如此。大明财税根基在于农商税,而非单纯依仗于户籍类别。虽然各地耕地税率各有高低差异,但从整体来看,商业收入远远超过了土地租金。”
    “根据我之前与苏州、扬州以及杭州等地获取的信息,各地大致相同。调整当前户籍体系,绝非放任不管或纵容乱来,而是激发潜在活力。依臣看,这是有利于民生之举。”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6/6447/48135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