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水泥路上的倭国奴隶劳工

推荐阅读:大反派也有春天2盲人神医精灵:不是,谁让他当馆主的!我老婆是东晋第一女魔头谁拉他进来的,惊悚世界被薅秃了神豪:财富自由从发朋友圈开始末世:开局我夺取了SSS级异能重生60带空间合欢宗,从教训干侄女开始长生反派:师尊师姐求你们了

    在朱允熥看来,大明不必禅位,更不可有禅位之事发生。
    石伟毅微微一笑:“太孙现在最该做的,是与太孙妃她们聚聚,多陪伴世子、世女几日。其他的,都不足挂齿。”
    话音刚落,石伟毅停下了脚步,目光追随着前方朱允熥。
    许星阑三人也随之停下。
    身后脚步声消失,朱允熥不由转身,目光扫过石伟毅一行四人。
    他瞥向石伟毅,随后目光移向许星阑他们。
    “都回去准备行装吧。”
    “过几天,我们离京遍游四方。”
    洪武28年,当朝监国太孙接旨离京。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确,让朱允熥代表皇家赴中都,出席已故信国公汤和的葬礼。
    之后北上巡视,检查河道总督工作,加强与瓦剌部落的关系。
    圣旨一出,应天府内,百姓们的反应五花八门。
    有人暗暗放松。
    有人则忧心忡忡,琢磨着新政是否还能照旧推进。
    还有一拨人,心里犯嘀咕,觉得太孙身为储君,不应该轻易离京,更别说去边境那些危险地带。
    万一有个闪失,那可是国家的大不幸啊。
    在众人心思各异中,朱允熥还是带着朱元璋特选的四位随从,踏上了旅程。
    一同出发的,还有北镇抚司指挥使刘远,暗卫周豪,以及众多锦衣卫跟羽林卫的精兵强将。
    他们从云平码头乘船过江,在应天府丰昌县昌子口登陆。
    借着官兵把战马搬上岸的机会,朱允熥环视着昌子口四周。
    昌子口,紧邻应天城云平码头的北岸渡口,往北去的人和货物大多汇聚在这里。
    此刻的昌子口,比云平码头还要热闹几分。
    人群川流不息,拥挤非常。
    远处,一座座烟囱不分昼夜地冒着滚滚黑烟。
    巨大仓库里,货物不停地进出,忙碌异常。
    见朱允熥对那些工厂跟仓库颇感兴趣,石伟毅微笑着上前,“这些本该设在应天到太平府那一带的。后来是应天府知府上书提议,说有些设施放在北岸更便利,这才迁了过来。”
    “那不就是你师弟郑明旭吗?”
    朱允熥轻笑,眼神意味深长。
    石伟毅知道太孙心中有数,神色坦然,笑着回应:“回京后,我确实没再跟这位同门师弟相见了。”
    我们清清白白的,太孙您可别误会,生出是非来。
    朱允熥咧嘴一笑,“郑明旭可是打算等上元门码头落成,连接玄武湖的新航道疏通后,准备在丰昌县另建新码头?”
    言罢,他眼神平和地凝视着石伟毅。
    石伟毅挤出一丝尴尬的笑,“微臣隐约记得那份奏折,内阁也已批示同意了。”
    “你们在交趾积累了不少经验,为官之道自然是驾轻就熟。现今许多人重返应天,既然回来了,就把昔日经验,去芜存菁,应用于京城的治理上。”
    朱允熥见石伟毅欲言又止,便抬手道。
    “虽说这只是个开端,但应天周围若到处是工坊冒黑烟,观感不佳。迁至江北,既能让京城免受烟尘之扰,又能便于江北货物的流通,郑明旭这主意不错。”
    石伟毅颔首:“也是存了些私心,这些工坊跟仓库若留在应天府,税收自然也留在应天府了。”
    朱允熥嘴角一撇:“那也是应天府有这能耐,别人眼馋这些工坊,自个儿建去就是。”
    从皇庄女子集体纺纱织布开始,到太平府矿区因势利导建立起的一座座工坊,如今环绕应天府,已有多处集中人力的工坊竣工。
    外商络绎不绝,至少目前朝廷不必担心产品滞销。
    对此,石伟毅没有回话。
    按太孙意思,这可是要地方官府间竞争起来才行。
    朱允熥略感无趣,望着熙熙攘攘的昌子口。
    “应天府建设上元门码头的计划不错。凡此种种涉军事国事的大工程,朝廷日后还需逐步明确官与民的界限。”
    石伟毅连忙回应:“内阁已着手处理应天周边相关事务,力求不影响百姓商贾的运营,也不耽误朝廷的军事国家大事。”
    此时,码头栈桥上,京军千户柴昊强已拔刀出鞘,威风凛凛地走来。
    走近时,柴昊强即刻抱拳低头,“末将拜见太孙,拜见石阁老。”
    朱允熥斜眼瞅向柴昊强:“那些战马都安全上岸了吧?”
    柴昊强颔首:“是的,太孙,我们现在就可以启程。”
    “好,出发。”
    朱允熥一声令下,周豪引领官兵簇拥着他,穿过了昌子口拥挤的人群。
    一出昌子口,另一番热闹景象映入眼帘。
    马上的朱允熥扬起马鞭指向前方:“这条路是通向凤阳的水泥大道吧。”
    石伟毅瞄了一眼,随即转头望向并骑的许星阑。
    “这事儿臣了解不多,还是请许主事与太孙详细说明吧。”
    他这分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朱允熥顺势看向许星阑,态度随和。
    许星阑显得有些紧张,清了清嗓子道:“回太孙,这里确实是通往凤阳的水泥路。工部两端同时施工,预计明年就可竣工。”
    朱允熥望向许星阑,视线随之转向那条正在施工的水泥路上。
    许星阑微皱眉头,接着道:“据内阁文件,朝廷督造的这几条水泥路,都有招募沿途百姓参与建设,承担部分工作。不过,主力军仍然是……倭国洲各道的劳工。”
    众人不约而同地望向工地那边。
    朝廷大量使用倭国洲劳工的事,早已不是新闻。
    在许多官员眼里,只要能满足他们的温饱。
    这些劳工就会卖力为朝廷工作,稍有不满,杀无赦便是。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在朝中颇为得人心。
    国家建设就这样进行着,人人都明白背后流淌的血汗,却没人愿意主动揭开这层伤疤。
    大家望着工地上那些难以分辨来历的工人。
    细细观察才能发现,从周边招来的大明百姓,脸上更多洋溢着参与建设的喜悦。
    朝廷本不必非得从沿途招募百姓做工。
    但凡触及地方事务,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民怨。
    让沿途百姓参与修路,与其说是人手不够,不如说是一种额外安抚,让他们提前有了一份护路的责任感。
    朱允熥颔首:“工部办得很好。不过,以后若是要修铁路,怕就没这么容易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02.cc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6/6447/470241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