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烧钱
推荐阅读:凤女无双、被儿媳赶出家门后,她闪婚了豪门大佬、侧妃乖软妩媚,一手茶艺上位、拿错剧本的我成了主角他对象?、明日方舟之整合之火、赫敏和她的傲罗教授、和降谷成为搭档后、长生鼎、我野神,香火证道镇轮回、九天斩神诀、
第288章烧钱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就拿最基础最核心的粮食需求来计算,东汉士兵的主食基本上是由粟米组成的,按照规定,戍边士兵的月粮约为三石粟或麦,按每月30天计算,每日约1公斤原粮。
这个原粮是未经加工脱壳的粮食,而一般若要食用,还需要进行加工脱壳,若考虑加工损耗,实际可食部分约为每日0.6-0.8公斤。
除主粮外,士兵可能获少量盐、酱、腌菜等调味品,但蛋白质和蔬菜摄入有限,营养结构单一。
战时或高强度任务可能增加配给,但普通戍卒大致维持此标准,考虑到士兵缺少副食品、油脂摄入的情况,以及粮食本身的热量不足,还有士兵们每日进行军事训练、军事任务的情况,这个数字已经是比较基础的数字了,仅能维持基本需求。
一名士兵每天消耗差不多1.5斤粟米,不考虑辅助兵员、民夫的情况下,全军三万人一日所需要支出的粮食数量就是45000斤,也就是22.5吨。
这只是单纯的士兵耗量。
如果算上军官,那么按照规定,一般军官的口粮约为士兵的1.5倍,按百分之五数量的军官比例计算,就要额外增加约2吨的粮食耗量。
所以,就算什么损耗都不算,按照最基础的需求来算,三万人的军队起码需要24.5吨粮食的日消耗量,低于这个量,军队的人就要饿肚子,就要出问题。
除此之外,还要算上战马的消耗。
就算不按照一人双马的标准来执行,也除去运输所用驽马的数量,只算一人一马,军中至少有五千匹战马,五千匹战马日需干草十五吨,包括谷物在内的精饲料十五吨,总计约三十吨。
这都不算损耗和战斗情况。
行军或作战时,马匹消耗增加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草料长途运输可能损耗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这些损耗需要额外储备。
如此一来,一支三万人、包含五千匹战马的军队,一天最起码需要消耗的粮草数量为54.5吨。
单纯的算粮食,也需要四十吨左右。
东汉后期粮价远远超过前期,且随着货币价值的不断降低,粮价也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别的地方不清楚,雒阳周边,在和平时期,一石粮食的价格往往在一千钱到三千钱之间,可见货币贬值与生产匮乏的程度。
而眼下,因为一场大战刚刚结束,雒阳周边粮价上扬,一石粮食大约需要两千五百到三千钱左右。
如果由袁树出面,去找那些粮食供应商把价格打下来,再由自己的农庄提供一部分粮食,大约能把每一石粮食的售价控制在1500钱左右。
综合估算一下,眼下成军,在雒阳地区驻军,三万军队一天下来的正常粮食支出就需要两百万钱左右。
这是最基础的维持存在的耗费。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喝水的问题,水可以就地取用,不用钱,但是运输储存需要耗费。
三万士兵每日饮水需要90吨左右,五千匹战马需要饮水75吨左右,加在一起就是165吨饮水。
还有武器维护费用,士兵使用的刀剑、弓矢都要维护。
按照五千弓弩手计算,每名弓手非战时每日消耗约五支箭来训练,战时可能需要耗费十支箭甚至更多,取最小值,每日也要两万五千支箭,刀剑、矛头等铁器磨损需定期更换,所以每日平均消耗数百公斤铁料。
火头军做饭、煮水与取暖需要木柴,全军平均每日损耗约五十吨到一百吨之间。
这些损耗总体算起来,维持一支三万人军队的存在,就算有一个稳定的驻地,还能就地提供粮食等物资,甚至袁树自己经营的一部分农庄能用成本价供给粮食,再豁出老脸用人情兑换一部分物资需求……
每天,最起码也需要三百多万钱。
在雒阳,这个数字差不多可以覆盖一支军队的日常需求。
但是并州的生产被战火严重破坏,恢复到袁树认为的理想状态需要时间,短时间内能否提供三万人的军粮还成问题,最初,必然会需要从雒阳地区运送粮食到并州,这一路运输而去的损耗是必须要考虑的。
那耗费只会更多。
现在只能期待在后期能够将并州经营起来,组织百姓屯田蓄粮,就地取用,则可大规模降低养兵损耗。
但那都是后期的事情。
所以袁树忽然就意识到自己看起来好像挺有钱的,好像富甲天下,拥有的财富好几辈子都不完,建设农庄、建设学府好像都很轻松,随随便便就能大撒币收买人心。
可是一旦投入到军队当中,这钱突然就变得不太够用了。建设军队、行军打仗,那可真的是烧钱啊!
难怪古人都说用兵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能不用,就尽量别用。
如此,他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后来军阀混战时期,为什么像袁绍和袁术这种枭雄的军队需要捕鱼摸虾、采摘桑葚来补充军粮。
他原先还觉得很奇怪,好歹也是占据河北淮南这种富庶地区的大军阀,人口稠密,底子好,一时被战争破坏,稳定之后恢复生产,以当地的农业基础,不至于给士兵吃粮食都吃不起吧?
连军队都养不起,还打什么仗?争什么霸?
现在算了一笔经济账,袁树发现,这些军阀能够让军队去捉鱼摸虾、采摘桑葚,已经算是很有良心的行为了,至少他们没有放出话来让军队自行解决粮食的问题。
真要这样搞,就等于发放了私掠许可证,就等于同意军队用暴力夺取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那可能就是一场天大的灾难了。
供养一支军队,给粮食是最起码的,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众多其他品类的支出,每一项支出都是钱,每一笔钱出去都是天文数字,而且这还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下。
如果一个社会环境不够稳定,生产被大规模破坏,就算有钱都买不到要的东西。
所以袁树也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后来但凡有些眼力劲儿的军阀都得安排部下士兵们搞屯田。
一来这是真的省钱,二来你军队不屯田,那是真的没有地方去买粮食,大乱之后幸存下来的农民是真的养不活这些士兵。
活人总不能被尿给憋死,没地方买、没人种,那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不过比起这些大军阀们来说,袁树好歹还算是提前有一些心理准备的,他不会像历史上那些大军阀一样,直到没有粮食吃了才注意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打最开始、在建立一支军队最开始的准备工作环节就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必要性。
所以袁树首先就把在并州设置农庄安排农业生产的事情摆在了首位。
他不能只依靠后方供给粮食,他必须要让至少一半以上的军队消耗供给由本地提供,否则不仅会费很多的钱财,更是会让这支军队的归属权产生问题。
正如他对袁逢所说的,他是打算把这支军队完全变成他自己的一支军队,并没有打算和任何人共享这支军队的指挥权,这支军队会成为他未来席卷天下所最值得信任的执行者。
所以他一定要把这支军队的后勤主导权掌控在手。
经济账算的差不多了以后,袁树就带着这部分账单找到了袁逢,将建立军队所需要的一系列物资进行了申报。
袁逢了一点时间把这份账单看完了,然后捂着胸口,强忍住心中的悸动,看向了袁树。
“树,之前你好像说过,你是打算自己来承担这支军队的耗费,对吗?”
袁树立刻明白了袁逢是什么意思。
可是事已至此,箭在弦上,怎么可能会放过最后一个坑爹的机会呢?
以后坑爹的机会越来越少,他必须要抓紧一切可能,全力坑爹,为自己积攒下足够的家底子。
于是他立刻装作无辜,装作不知情,顺理成章的把这件事给推脱了出去,然后掉头就跑,根本没有给袁逢继续与他理论的机会,弄得袁逢十分无奈。
可袁逢也没有办法,谁让这件事情他之前答应了袁树呢?
既然答应了,就得把事情做到,否则他作为老父亲的颜面何存呢?
也就是眼下整个朝廷的财政机构都在袁氏的掌控之中,所以哪怕不需要经过朝堂的商议,袁逢也能够下令给财政机构,让财政人员把这道命令给贯彻下去。
不过在办事的时候,袁逢忽然想到了袁树之前跟他说的那些事情——
党人们可能会因为主要矛盾的转变,而对袁氏所掌握的权力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需求与想法,或许会对袁氏掌权的现状做出一些改变,这让他颇为警惕。
在袁树长成之前,袁逢想要为袁树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他可不想等到袁树能够接班的时候给他留下一个烂摊子,那他这个做父亲的就未免有点太说不过去了。
如果可以,袁逢甚至愿意用自己的政治声誉和政治生命为代价,帮袁树扫清祸患。
假如这群党人真的想要搞什么大事情,袁逢也是会真的下定决心的。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02.cc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就拿最基础最核心的粮食需求来计算,东汉士兵的主食基本上是由粟米组成的,按照规定,戍边士兵的月粮约为三石粟或麦,按每月30天计算,每日约1公斤原粮。
这个原粮是未经加工脱壳的粮食,而一般若要食用,还需要进行加工脱壳,若考虑加工损耗,实际可食部分约为每日0.6-0.8公斤。
除主粮外,士兵可能获少量盐、酱、腌菜等调味品,但蛋白质和蔬菜摄入有限,营养结构单一。
战时或高强度任务可能增加配给,但普通戍卒大致维持此标准,考虑到士兵缺少副食品、油脂摄入的情况,以及粮食本身的热量不足,还有士兵们每日进行军事训练、军事任务的情况,这个数字已经是比较基础的数字了,仅能维持基本需求。
一名士兵每天消耗差不多1.5斤粟米,不考虑辅助兵员、民夫的情况下,全军三万人一日所需要支出的粮食数量就是45000斤,也就是22.5吨。
这只是单纯的士兵耗量。
如果算上军官,那么按照规定,一般军官的口粮约为士兵的1.5倍,按百分之五数量的军官比例计算,就要额外增加约2吨的粮食耗量。
所以,就算什么损耗都不算,按照最基础的需求来算,三万人的军队起码需要24.5吨粮食的日消耗量,低于这个量,军队的人就要饿肚子,就要出问题。
除此之外,还要算上战马的消耗。
就算不按照一人双马的标准来执行,也除去运输所用驽马的数量,只算一人一马,军中至少有五千匹战马,五千匹战马日需干草十五吨,包括谷物在内的精饲料十五吨,总计约三十吨。
这都不算损耗和战斗情况。
行军或作战时,马匹消耗增加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草料长途运输可能损耗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这些损耗需要额外储备。
如此一来,一支三万人、包含五千匹战马的军队,一天最起码需要消耗的粮草数量为54.5吨。
单纯的算粮食,也需要四十吨左右。
东汉后期粮价远远超过前期,且随着货币价值的不断降低,粮价也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别的地方不清楚,雒阳周边,在和平时期,一石粮食的价格往往在一千钱到三千钱之间,可见货币贬值与生产匮乏的程度。
而眼下,因为一场大战刚刚结束,雒阳周边粮价上扬,一石粮食大约需要两千五百到三千钱左右。
如果由袁树出面,去找那些粮食供应商把价格打下来,再由自己的农庄提供一部分粮食,大约能把每一石粮食的售价控制在1500钱左右。
综合估算一下,眼下成军,在雒阳地区驻军,三万军队一天下来的正常粮食支出就需要两百万钱左右。
这是最基础的维持存在的耗费。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喝水的问题,水可以就地取用,不用钱,但是运输储存需要耗费。
三万士兵每日饮水需要90吨左右,五千匹战马需要饮水75吨左右,加在一起就是165吨饮水。
还有武器维护费用,士兵使用的刀剑、弓矢都要维护。
按照五千弓弩手计算,每名弓手非战时每日消耗约五支箭来训练,战时可能需要耗费十支箭甚至更多,取最小值,每日也要两万五千支箭,刀剑、矛头等铁器磨损需定期更换,所以每日平均消耗数百公斤铁料。
火头军做饭、煮水与取暖需要木柴,全军平均每日损耗约五十吨到一百吨之间。
这些损耗总体算起来,维持一支三万人军队的存在,就算有一个稳定的驻地,还能就地提供粮食等物资,甚至袁树自己经营的一部分农庄能用成本价供给粮食,再豁出老脸用人情兑换一部分物资需求……
每天,最起码也需要三百多万钱。
在雒阳,这个数字差不多可以覆盖一支军队的日常需求。
但是并州的生产被战火严重破坏,恢复到袁树认为的理想状态需要时间,短时间内能否提供三万人的军粮还成问题,最初,必然会需要从雒阳地区运送粮食到并州,这一路运输而去的损耗是必须要考虑的。
那耗费只会更多。
现在只能期待在后期能够将并州经营起来,组织百姓屯田蓄粮,就地取用,则可大规模降低养兵损耗。
但那都是后期的事情。
所以袁树忽然就意识到自己看起来好像挺有钱的,好像富甲天下,拥有的财富好几辈子都不完,建设农庄、建设学府好像都很轻松,随随便便就能大撒币收买人心。
可是一旦投入到军队当中,这钱突然就变得不太够用了。建设军队、行军打仗,那可真的是烧钱啊!
难怪古人都说用兵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能不用,就尽量别用。
如此,他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后来军阀混战时期,为什么像袁绍和袁术这种枭雄的军队需要捕鱼摸虾、采摘桑葚来补充军粮。
他原先还觉得很奇怪,好歹也是占据河北淮南这种富庶地区的大军阀,人口稠密,底子好,一时被战争破坏,稳定之后恢复生产,以当地的农业基础,不至于给士兵吃粮食都吃不起吧?
连军队都养不起,还打什么仗?争什么霸?
现在算了一笔经济账,袁树发现,这些军阀能够让军队去捉鱼摸虾、采摘桑葚,已经算是很有良心的行为了,至少他们没有放出话来让军队自行解决粮食的问题。
真要这样搞,就等于发放了私掠许可证,就等于同意军队用暴力夺取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那可能就是一场天大的灾难了。
供养一支军队,给粮食是最起码的,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众多其他品类的支出,每一项支出都是钱,每一笔钱出去都是天文数字,而且这还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下。
如果一个社会环境不够稳定,生产被大规模破坏,就算有钱都买不到要的东西。
所以袁树也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后来但凡有些眼力劲儿的军阀都得安排部下士兵们搞屯田。
一来这是真的省钱,二来你军队不屯田,那是真的没有地方去买粮食,大乱之后幸存下来的农民是真的养不活这些士兵。
活人总不能被尿给憋死,没地方买、没人种,那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不过比起这些大军阀们来说,袁树好歹还算是提前有一些心理准备的,他不会像历史上那些大军阀一样,直到没有粮食吃了才注意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打最开始、在建立一支军队最开始的准备工作环节就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必要性。
所以袁树首先就把在并州设置农庄安排农业生产的事情摆在了首位。
他不能只依靠后方供给粮食,他必须要让至少一半以上的军队消耗供给由本地提供,否则不仅会费很多的钱财,更是会让这支军队的归属权产生问题。
正如他对袁逢所说的,他是打算把这支军队完全变成他自己的一支军队,并没有打算和任何人共享这支军队的指挥权,这支军队会成为他未来席卷天下所最值得信任的执行者。
所以他一定要把这支军队的后勤主导权掌控在手。
经济账算的差不多了以后,袁树就带着这部分账单找到了袁逢,将建立军队所需要的一系列物资进行了申报。
袁逢了一点时间把这份账单看完了,然后捂着胸口,强忍住心中的悸动,看向了袁树。
“树,之前你好像说过,你是打算自己来承担这支军队的耗费,对吗?”
袁树立刻明白了袁逢是什么意思。
可是事已至此,箭在弦上,怎么可能会放过最后一个坑爹的机会呢?
以后坑爹的机会越来越少,他必须要抓紧一切可能,全力坑爹,为自己积攒下足够的家底子。
于是他立刻装作无辜,装作不知情,顺理成章的把这件事给推脱了出去,然后掉头就跑,根本没有给袁逢继续与他理论的机会,弄得袁逢十分无奈。
可袁逢也没有办法,谁让这件事情他之前答应了袁树呢?
既然答应了,就得把事情做到,否则他作为老父亲的颜面何存呢?
也就是眼下整个朝廷的财政机构都在袁氏的掌控之中,所以哪怕不需要经过朝堂的商议,袁逢也能够下令给财政机构,让财政人员把这道命令给贯彻下去。
不过在办事的时候,袁逢忽然想到了袁树之前跟他说的那些事情——
党人们可能会因为主要矛盾的转变,而对袁氏所掌握的权力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需求与想法,或许会对袁氏掌权的现状做出一些改变,这让他颇为警惕。
在袁树长成之前,袁逢想要为袁树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他可不想等到袁树能够接班的时候给他留下一个烂摊子,那他这个做父亲的就未免有点太说不过去了。
如果可以,袁逢甚至愿意用自己的政治声誉和政治生命为代价,帮袁树扫清祸患。
假如这群党人真的想要搞什么大事情,袁逢也是会真的下定决心的。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02.cc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6/6157/45126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