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科罗廖夫的前世

推荐阅读:财阀独女穿七零大小姐来自地狱,夜夜有鬼来敲门从鹰人进化为天使后,我荡平诸神鸿途奇才重生官场从阶下囚到封疆大吏天灾降临:最后一块净土没钱修什么仙?炼气家族,我有一个造化空间功高盖主怕被杀,结果女帝要下嫁吞噬古帝

    冯·布劳恩科,研来科研去,德国就有了著名的v-2火箭。
    这v2火箭,是德国末日将近时的大杀器,德国人丧心病狂的发射了几千枚v2导弹进攻英国,弄的英国人狼狈不堪,损失不少。
    更可怕的是,这种武器的先进性和不可拦截性,让英国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有点被打懵。
    被打懵了的英国人,在跟美国分享情报的时候,就让美国人关注到了这款先进武器。
    有了关注,当然有诉求啊?
    一看人才难得,美国人在甄别过后,就一股脑将这1500名德国科学院带回来美国。
    至于带回去干什么,当然是老本行,发挥科研本领啊。
    不重视实物,重视科学家,重视人才,这或许就是美国强大的关键。
    自那以后,美国人的火箭科技迎来了突飞猛进,因为德美合作吗?
    可惜的是,即便突飞猛进,老对手苏联哪里也有底牌。
    于是,二战德国宣布投降后,美国执行了“环形针计划”,无数德国科学家,以战犯身份,纷纷被追捕和看管起来,作为特殊人才对待。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他被美军小分队,在巴伐利亚的一栋别墅中找到。面对美军,科学大牛冯·布劳恩说:
    我们虽然战败了,但我们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你们找我,看来就是想得到这个技术!
    科学家的睿智,让他明白美国人为什么会找自己,火箭技术啊,这可是当时最先进的科技。
    但美国大兵没啥科研素养,弄不清真牛人和假把式的区别!
    为了保险起见,1945年7月,冯?卡门和钱学森这对师徒就在美国政府安排下参加军队,随后立马被紧急派到德国,参与人才甄别。
    在甄别审问过程中,钱学森惊讶地发现,冯·布劳恩是个火箭大牛,是个水平足以改变战争形态,引领未来的奇才!
    与冯·布劳恩相比,科罗廖夫的经历相当悲催,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
    但普通的家庭,掩盖不了科罗廖夫的聪慧,自小就向往蓝天的科罗廖夫,科研精神十足,读书成绩也特好,在1924年考入了苏联航空工程师的摇篮:基辅理工学院机械系。
    毕业后的科罗廖夫,顺利成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并在1931年9月跟“航空液体动力中心研究所”工程师仓德尔一起组建了一个“反作用运动研究小组”,科罗廖夫成了组长。彡彡訁凊
    从名字可知,这是一个高端的军事项目,事实却也如此,他们的项目受到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大力支持。
    有了支持就有成果啊,1932年时,研究小组发展成了专门的火箭和液体弹道火箭研究所。
    天才的科罗廖夫在研发过程中,设计出苏联212型液体远射程火箭、217型带翼固体高射火箭,两款验证火箭,苏联火箭研发进展顺利。
    但随后的大清洗,让科罗廖夫遭遇危机。
    对火箭研发非常关注的图哈切夫斯基遭遇清洗,最大的支持者没了,科研所工作陷入停滞,科罗廖夫也受到牵连,给冠以“反革命、叛国”等罪行遭遇了迫害和毒打,弄的下颚骨折。
    自那以后,连大幅转头和张嘴都做不到,成了他后续早逝的根源。
    随后可怜的科罗廖夫经历了牢狱之灾,二战爆发之后,一直在科尔玛劳改营改造。
    随着苏德战场渐渐吃紧,前线战局让苏联人放了不少被关押的特殊人才从事科研工作,科罗廖夫有了戴罪立功的机会。
    1944年7月16日,获释的他,成了苏联飞机研发小组的成员。开始了辛勤的工作。
    重新工作几个月之后,德国迎来了终结时刻。
    在美国人将德国科学家搜刮干净,将所有科研成果打包带走之后,姗姗来迟的苏联人,在一片废墟的火箭武器试验场,发现了不少让他们看不懂的工业品。
    这废旧庞大的金属空壳,看着是那么唬人,也让不少苏联军官寻思,是不是什么特殊武器。
    这份好奇心,让苏联高层决定派人前去确认下,这是什么,顺带探究下德国的科技密码。
    随后,科罗廖夫受命出发,以囚犯身份,考察德国v-2导弹基地。
    看着遍地狼藉还有散落的残片,废墟中的科罗廖夫心生感叹,德国人啊,总是如此优秀!
    曾经领先德国的苏联火箭技术,因为一场大清洗和战争而落后了。
    可科罗廖夫并没有放弃,因为他还在,科研工作组也有不少同事能配合自己,暂时的落后,没有打消科罗廖夫争锋的念头。自信的他明白,自己在就一定会反超。
    重回工作岗位的科罗廖夫,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引领了苏联火箭事业的发展。
    在他带领下,曾经荒废的火箭事业,被重新捡起来,开始热火朝天的奋斗。
    经过数年苦干,时间来到1954年,斯大林离世,相对宽容的赫鲁晓夫成了新掌舵人。
    赫鲁晓夫非常欣赏科罗廖夫的才华,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科罗廖夫成了苏联太空事业负责人,有了赫鲁晓夫的知遇之恩和大力支持,科罗廖夫干劲更足了。
    1954年,苏联政府决定研究制造洲际导弹,科罗廖夫就说,
    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全新的可以运载人造卫星的火箭,为此他呼吁有关部门,可以在火箭研发的同时尝试研发人造地球卫星。
    富有远见的他,甚至阐述了未来进入太空,登月甚至登陆火星、金星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这远见卓识,无疑超越时代,也让他进一步被重用。
    三年后的1957年8月3日,第一枚果实落地了。
    在那一天,科罗廖夫创造性发明了用四台侧挂发动机跟主发动机联动,提高火箭推力的办法,解决了火箭升空后,推力不足的问题,也让火箭有了脱离地球飞向宇宙的可能。
    这就是今日不少导弹都有四个辅助火箭的由来,“捆绑式火箭”,应运而生。
    同年10月4日,崭新的“捆绑式火箭”,带着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启航了!
    向往蓝天的科罗廖夫,完成了小时候的梦想,将人类文明带入了新纪元。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u07.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u07.cc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5/5975/43920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