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朱家有喜
推荐阅读:契约婚姻:千亿老婆太撩人、穿越七零,遇最强军官我逆天改命、怪谈入侵:她靠隐藏规则杀疯了、锦衣卫通灵破案:开局获凌波微步、重生83:我在东北打猎的悠闲人生、修仙家族之化灵碗、我真没想坑儿子啊、诸天:和无数个我共享天赋、女帝攻略手册、嫡女风华、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道政策的推行,让大明一时之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风波之中。
在这之前,无论是松江特区,还是山西的煤矿,蓟州的钢铁厂,他们虽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都是局部的,而且都没有真正触及地主乡绅的根本利益,甚至,这些地主乡绅还能从其中捞到一些好处。
而这一次的税收改革,不仅将地主乡绅享受了上千年的税收优惠给砍了,而且直接一上来就是全国性的推广。
这引发的轩然大波,可想而知。
全国各地的夏税工作陆续的开展,但是税收的过程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地主乡绅基本上都与地方官员关系密切,他们通过贿赂、施压等方式,延缓或扭曲政策的执行。如此一来,地方官便故意拖延土地清丈,或虚报土地数据,使税收仍按旧制征收。
还有的地主通过“诡寄”,也就是将土地伪报在他人名下,或者是“飞洒”,也就是将税负分散到贫户土地上,等等这些手段逃避土地清查,减少纳税面积。
而基层负责征税的里甲长则多由地主控制,他们故意登记错误信息,包庇同阶层地主逃税。
还有的地主,增加佃农的地租,将新增税负直接转嫁给佃户,变相维持自身收益。
更有甚者,直接就不交了,联合抵制纳税,逼迫官府妥协。
在宗族势力强大的地区,比如广东、福建等地,地主通过宗族组织集体抗税,甚至武力抗拒官府清查。
相比于田地税,一体当差更甚。
一体当差的当差其实就是徭役,因为朝廷需要建设一些基础工程或者国防建设,所以便无偿征百姓从事劳务活动,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最普遍的就是修河堤和当兵。
而在以前,这些都是底层百姓全面负责的,现在官绅子弟也要一起干了。
可是……
那些官绅子弟们怎么肯干?他们直接就不来了!
眼看洪水期就要到了,加固河堤迫在眉睫,底层百姓都来了,而官绅子弟一个都没来,原本拍手叫好的底层百姓这个时候全都心凉了,比以前更难受。
“朝廷说得比唱得好听,最终受苦的还不是咱们?”
明明是好政策,但真正推行落实起来,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百姓们在了解了政策之后,都是心中燃起了希望,但现实却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而且地主乡绅们更是添油加醋。
他们通过诗文、乡约、书院讲学等渠道,抨击朝廷“苛敛”“违背祖制”,将政策污名化为暴政。
宣称“摊丁入亩”导致“富者愈贫,贫者无依”。
指责“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不仅破坏“士大夫优免”的传统特权,还破坏“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动摇国本。
总之是政令不畅,谣言四起。
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通过各地的监察御史汇报到朱标这里来。
朱标光是看着各地的汇报,就已经焦头烂额,而且这仅仅是汇报而已,真实的情况可能比这个还要糟糕。
然而,朱元璋倒是比朱标要淡定得多。
这样的场面在他看来,不过是小场面罢了,他可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是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尸山血海的走出来的铁汉子,硬骨头,他是真正的铁血皇帝,没有人,也没有任何势力可以让他妥协。
“既然他们喜欢斗,那就斗斗看。”
武英殿。
“臣吴伯宗,郭翀,贾敏,叩见皇上。”
朱元璋含笑看着眼前的三个年轻人,道:“你们三人进入朝堂也有四年之久了,干得不错,没有辜负咱对你们的期望。”
这三人正是大明洪武三年首届恩科的前三甲,进入朝堂后,分别在六部工作历练,表现得都很不错。
听了朱元璋的话,三人连忙再次叩头,回道:“皇上知遇之恩,臣等肝脑涂地也无可报答,只能勤勉工作,为皇上,为大明尽绵薄之力。”
“很好!”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话锋一转,问道:“你们三人,是咱钦点的大明首届恩科前三甲,咱这一次叫你们来,是想问一问你们,你们觉得,朝廷现在推行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道政策,孰好孰坏?”
“臣以为……”
状元吴伯宗没有犹豫,率先开口:“为民牧者若能爱善而少取之,则民亦渐臻丰裕,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累,减一分则民沾一分之泽。皇上推行的这两道政策不仅精妙,而且是利国利民之良策,摊丁于亩,免无地之民丁银苦累,使黔首得脱催科之困,官绅同纳,法行至公,破百年缙绅优免之弊,令赋税均平而国用足。此二者相辅相成,既充盈国库以固国本,又纾解民困以聚民心,实为利在千秋的德政。”
“不错,此乃尧舜之仁,兼商鞅之断,上利社稷,下安黎元。”
“若能顺利推行,天下万民,莫不感颂圣主如天之恩!”
郭翀和贾敏也是点头。
作为有良知的读书人,当然知道这两道政策意义。
朱元璋点头,道:“但是现在,这两道政策推行很不利,遭到了地方大户的强烈对抗,咱也能理解,毕竟祖制嘛,岂是说改就能改得了的?但是,为了咱们大明的未来,这个税收制度一定得改!”
三人点头。
朱元璋继续道:“咱也知道,想要一下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难度确实太大,所以,咱的意思是,还是先在一些地方推行,树立典型,然后再向全国推广。”
“咱想,就在咱的老家凤阳府以及淮西一带先推行,给全国打个样。”
三人都想到了试行这个法子,可是他们想不到的是,皇上竟然选择了他的老家。
要知道,他的老家可是涉及最多也是级别最高的官绅,现在朝堂中的重臣要臣,大多数可都是出自那里,要先从那里推行,阻力肯定是最大的。
可一旦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那么接下来全国范围内推广可就容易多了。
“知道为什么是淮西吗?因为淮西现在是主要矛盾,把主要矛盾解决了,剩下的次要矛盾就会容易解决得多!”
三人都是一怔。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他们读书破万卷,却从未听说过这样的话。
“这个听不懂没关系。”
朱元璋摆了摆手,正色道:“咱是想你们三人共同作为巡抚,进驻淮西地区,推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之国策,可否?”
三人下意识的互看一眼,紧接着便是不约而同的拜下:“臣等,接旨!”
巡抚,那可是了不得。
虽然在目前而言,巡抚并不是常设职位,是朝廷派出来解决突发问题的“救火队员”。比如某地匪患严重、官员不作为,朝廷就派巡抚过去解决。巡抚的权力很大,因为他是代表皇上和朝廷行使权力,三司的长官见了他也得让三分。
其实,这个时候的巡视就类似于后来的钦差大臣。
下了地方,他们三人就代表了皇上,代表了朝廷,这是他们进入朝堂以来,接到的级别最高的任务。
他们知道,皇上找他们三个,是因为他们三个代表了朝堂的新生力量。
而且他们也知道,如果这事办成了,那将成为他们仕途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们到了地方,得拿出点手段来,放开手脚去做,无论是谁,该交税的就要交税,不交税的,该按律法查办就按律法查办,千万不要手软,也不要害怕得罪人,记住了,天塌不下来,就算塌下来了,咱也给你们顶着!”
朱元璋看着三人的眼中露出了精光。
“皇上放心,臣等一定竭尽所能,不负皇上重托!”三人眼中也是露出精光,大声回道。
朱元璋不断点头:“咱这就让人下旨,你们三个回去收拾安排妥当,准备出发。”
“是。”
三人大声应诺……
……
三日后,三个年轻人拿着皇上的旨意,轻装简行,往淮西而去。
此刻的他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而前方等待他们的腥风血雨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猛烈……
……
这个时候,在一堆乱糟糟的事情中,大明皇家也终于迎来一件久违的大喜事。
老朱家添丁了。
大明的最名正言顺的嫡子长孙呱呱落地……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02.cc
在这之前,无论是松江特区,还是山西的煤矿,蓟州的钢铁厂,他们虽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都是局部的,而且都没有真正触及地主乡绅的根本利益,甚至,这些地主乡绅还能从其中捞到一些好处。
而这一次的税收改革,不仅将地主乡绅享受了上千年的税收优惠给砍了,而且直接一上来就是全国性的推广。
这引发的轩然大波,可想而知。
全国各地的夏税工作陆续的开展,但是税收的过程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地主乡绅基本上都与地方官员关系密切,他们通过贿赂、施压等方式,延缓或扭曲政策的执行。如此一来,地方官便故意拖延土地清丈,或虚报土地数据,使税收仍按旧制征收。
还有的地主通过“诡寄”,也就是将土地伪报在他人名下,或者是“飞洒”,也就是将税负分散到贫户土地上,等等这些手段逃避土地清查,减少纳税面积。
而基层负责征税的里甲长则多由地主控制,他们故意登记错误信息,包庇同阶层地主逃税。
还有的地主,增加佃农的地租,将新增税负直接转嫁给佃户,变相维持自身收益。
更有甚者,直接就不交了,联合抵制纳税,逼迫官府妥协。
在宗族势力强大的地区,比如广东、福建等地,地主通过宗族组织集体抗税,甚至武力抗拒官府清查。
相比于田地税,一体当差更甚。
一体当差的当差其实就是徭役,因为朝廷需要建设一些基础工程或者国防建设,所以便无偿征百姓从事劳务活动,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最普遍的就是修河堤和当兵。
而在以前,这些都是底层百姓全面负责的,现在官绅子弟也要一起干了。
可是……
那些官绅子弟们怎么肯干?他们直接就不来了!
眼看洪水期就要到了,加固河堤迫在眉睫,底层百姓都来了,而官绅子弟一个都没来,原本拍手叫好的底层百姓这个时候全都心凉了,比以前更难受。
“朝廷说得比唱得好听,最终受苦的还不是咱们?”
明明是好政策,但真正推行落实起来,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百姓们在了解了政策之后,都是心中燃起了希望,但现实却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而且地主乡绅们更是添油加醋。
他们通过诗文、乡约、书院讲学等渠道,抨击朝廷“苛敛”“违背祖制”,将政策污名化为暴政。
宣称“摊丁入亩”导致“富者愈贫,贫者无依”。
指责“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不仅破坏“士大夫优免”的传统特权,还破坏“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动摇国本。
总之是政令不畅,谣言四起。
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通过各地的监察御史汇报到朱标这里来。
朱标光是看着各地的汇报,就已经焦头烂额,而且这仅仅是汇报而已,真实的情况可能比这个还要糟糕。
然而,朱元璋倒是比朱标要淡定得多。
这样的场面在他看来,不过是小场面罢了,他可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是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尸山血海的走出来的铁汉子,硬骨头,他是真正的铁血皇帝,没有人,也没有任何势力可以让他妥协。
“既然他们喜欢斗,那就斗斗看。”
武英殿。
“臣吴伯宗,郭翀,贾敏,叩见皇上。”
朱元璋含笑看着眼前的三个年轻人,道:“你们三人进入朝堂也有四年之久了,干得不错,没有辜负咱对你们的期望。”
这三人正是大明洪武三年首届恩科的前三甲,进入朝堂后,分别在六部工作历练,表现得都很不错。
听了朱元璋的话,三人连忙再次叩头,回道:“皇上知遇之恩,臣等肝脑涂地也无可报答,只能勤勉工作,为皇上,为大明尽绵薄之力。”
“很好!”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话锋一转,问道:“你们三人,是咱钦点的大明首届恩科前三甲,咱这一次叫你们来,是想问一问你们,你们觉得,朝廷现在推行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道政策,孰好孰坏?”
“臣以为……”
状元吴伯宗没有犹豫,率先开口:“为民牧者若能爱善而少取之,则民亦渐臻丰裕,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累,减一分则民沾一分之泽。皇上推行的这两道政策不仅精妙,而且是利国利民之良策,摊丁于亩,免无地之民丁银苦累,使黔首得脱催科之困,官绅同纳,法行至公,破百年缙绅优免之弊,令赋税均平而国用足。此二者相辅相成,既充盈国库以固国本,又纾解民困以聚民心,实为利在千秋的德政。”
“不错,此乃尧舜之仁,兼商鞅之断,上利社稷,下安黎元。”
“若能顺利推行,天下万民,莫不感颂圣主如天之恩!”
郭翀和贾敏也是点头。
作为有良知的读书人,当然知道这两道政策意义。
朱元璋点头,道:“但是现在,这两道政策推行很不利,遭到了地方大户的强烈对抗,咱也能理解,毕竟祖制嘛,岂是说改就能改得了的?但是,为了咱们大明的未来,这个税收制度一定得改!”
三人点头。
朱元璋继续道:“咱也知道,想要一下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难度确实太大,所以,咱的意思是,还是先在一些地方推行,树立典型,然后再向全国推广。”
“咱想,就在咱的老家凤阳府以及淮西一带先推行,给全国打个样。”
三人都想到了试行这个法子,可是他们想不到的是,皇上竟然选择了他的老家。
要知道,他的老家可是涉及最多也是级别最高的官绅,现在朝堂中的重臣要臣,大多数可都是出自那里,要先从那里推行,阻力肯定是最大的。
可一旦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那么接下来全国范围内推广可就容易多了。
“知道为什么是淮西吗?因为淮西现在是主要矛盾,把主要矛盾解决了,剩下的次要矛盾就会容易解决得多!”
三人都是一怔。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他们读书破万卷,却从未听说过这样的话。
“这个听不懂没关系。”
朱元璋摆了摆手,正色道:“咱是想你们三人共同作为巡抚,进驻淮西地区,推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之国策,可否?”
三人下意识的互看一眼,紧接着便是不约而同的拜下:“臣等,接旨!”
巡抚,那可是了不得。
虽然在目前而言,巡抚并不是常设职位,是朝廷派出来解决突发问题的“救火队员”。比如某地匪患严重、官员不作为,朝廷就派巡抚过去解决。巡抚的权力很大,因为他是代表皇上和朝廷行使权力,三司的长官见了他也得让三分。
其实,这个时候的巡视就类似于后来的钦差大臣。
下了地方,他们三人就代表了皇上,代表了朝廷,这是他们进入朝堂以来,接到的级别最高的任务。
他们知道,皇上找他们三个,是因为他们三个代表了朝堂的新生力量。
而且他们也知道,如果这事办成了,那将成为他们仕途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们到了地方,得拿出点手段来,放开手脚去做,无论是谁,该交税的就要交税,不交税的,该按律法查办就按律法查办,千万不要手软,也不要害怕得罪人,记住了,天塌不下来,就算塌下来了,咱也给你们顶着!”
朱元璋看着三人的眼中露出了精光。
“皇上放心,臣等一定竭尽所能,不负皇上重托!”三人眼中也是露出精光,大声回道。
朱元璋不断点头:“咱这就让人下旨,你们三个回去收拾安排妥当,准备出发。”
“是。”
三人大声应诺……
……
三日后,三个年轻人拿着皇上的旨意,轻装简行,往淮西而去。
此刻的他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而前方等待他们的腥风血雨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猛烈……
……
这个时候,在一堆乱糟糟的事情中,大明皇家也终于迎来一件久违的大喜事。
老朱家添丁了。
大明的最名正言顺的嫡子长孙呱呱落地……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q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q02.cc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4/4911/467848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