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包青天

推荐阅读:截教扫地仙的诸天修行赠礼万倍返还:我,仙界第一舔!掌门征途万相之王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都市狂龙医仙隆庆中兴让你参加规则怪谈咋都是熟诡异我只是抢个机缘,怎么成天命之子没背景就陷害我?帝族降临悔什么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随着李白的全篇诵完,一幅歌舞升平的盛世华章已然具现在众人面前。
    帝王们推杯换盏,各朝的小辈们都轮番上前去拜见。
    中榜的举子们意气风发的骑着高头白马,乘着江上吹拂而来的风肆意奔腾。
    美丽的歌姬载歌载舞,衣袂飘拂之间仿若仙子临世。
    人生本是短暂无常的,少年的时光如那江河一去而不复返,青丝白发原本就朝暮之间!
    享受这场人间,何时才不算晚?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不要到来不及的时候再叹息着后悔。
    谁不是只在这世上活一回!!
    黄河滚滚,裹着畅游在其中与鱼儿共泳的刘彻,推着站在浪头上大开双臂满脸兴奋的刘邦,呼啸着冲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
    ……
    宴会再欢乐,也有终将画上句号之时。
    天幕幻化的诗中世界化作金光消散的那一刻,众人也怅然若失的各自回了自己的世界。
    帝王们各自凝神,迅速调动朝中力量最大限度的利用此行带回来的无价之宝——脑海中的知识。
    仁宗一朝尤甚。
    尽管天幕已然有所限制,但在本朝学子高达数百人的情况下,他们的收获无疑是最多的。
    时任宰相的欧阳修压根不必等仁宗吩咐,当机立断的将在场所有参与到最后一场考试的学子全部录用。
    中央留用了绝大多数,只有少部分有到下面历练的学子接了外放到地方做官的安排。
    朝官们往日里上朝多多少少都会喷一喷仁宗,或是立嗣之事的催促啊,或是后妃之事的敦促啊等等,也算是臣子们的基本职责所在。
    然而自打天幕科考完这一场回来,官员们别说上朝喷仁宗了,各自忙的热火朝天,互相讨论的太激烈甚至会吵起来。
    武将们一脸茫然忙着拉架,文官们全然都没什么往日风度可言。
    吵到最后便抬到宰相跟前让拿个主意。
    是先用这个政策还是先用那个政策。
    至于宋仁宗这个皇帝本人,则是空虚的坐在皇位上,闲的就差打瞌睡。
    皇帝被架空到这份上,换做寻常皇帝,恐怕此时早暗地里怎么琢磨着收拢皇权,先拿哪个臣子开开刀了。
    但,这是宋仁宗。
    前有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情在,后有宋仁宗这位哪怕纵观历史长河也排得上号的仁君,此事便不显得奇怪了。
    在各朝都忙的热火朝天的同时,天幕也在静静的酝酿。
    各朝自有人时时负责盯着天幕以及时通传,于是当天幕上黑屏显现出些波纹动荡的一瞬间,历朝便迅速注意到了。
    “天幕……又有画面了!!”
    ……
    天幕波纹悠悠荡开。
    在无数人的凝视中,画面渐渐清晰。
    一个身着漆黑和正红交杂的肃穆背影浮现其中。
    那身影威严肃穆,带着凌厉无比的气势,单单是一个背影,便教人颇有些胆寒!
    这份气势确实独特,不像是那种纯然煞气,是一种纯粹的肃杀之气,但却带着一股正气凛然感。
    这气势说武官实在不太像,但要说文官……更不很像了啊!!
    就在众人猜测纷纭之际,画面中那人缓缓回首,漆黑刚硬的面容骤然清晰。
    其他王朝的人尚且倒吸一口冷气暗地猜测,仁宗一朝已然包括皇帝在内全数僵硬了当场。
    有人喃喃,“是他啊……也对,该有他才是。”
    仁宗深吸了一口气,默默抹了把脸。
    “不愧是朕的,包……龙图。”
    此人,正是包拯!
    纵然仁宗一朝名人辈出,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名动史册人尽皆知的人物,但无论如何,都绝绕不开这位!
    包拯包青天,清廉公正的包公,这一位在民间的声望恐怕就是连苏轼都要退避三舍!
    黎民百姓不通书文,甚么诗仙诗神的,管你如何名动天下,但大字不识几个的庶民不认识就是不认识。
    但包拯不同。
    谈起来,他仿佛没有什么能拿出来便震天动地的功绩。
    生在人杰辈出的北宋王朝,他也仿佛没有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般让人读之便心潮澎湃的宏大志愿。
    他淹没在其中,好像并不起眼。
    可也是他,在那个人分三六九等的封建王朝对贱如草芥的庶民厉声高呼——站起来,不许跪!!!
    【站起来,不许跪!!】
    于是,庶民们抬头看向他,一声饱含了热泪的青天大老爷一喊便是万万代!!
    从此,便是命贱如草芥的庶民,心底里也埋下了一份不屈的烙印。
    不论跌入怎样的泥潭,不论遭受过怎样的苦痛,不论骨肉被打碎肢解过多少次!!
    心中都始终有一个声音振聋发聩——不许跪!!
    画面中,那铁面威严的男人双目凌然,语气冰冷。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天幕前。
    被那冰寒刺骨的眼神凝视着,几乎所有姓包的别管是不是包拯一脉的子孙都下意识胆寒了一下。
    在脑海里疯狂搜索着自己这一生到底有没有干过什么不为人知的坏事。
    半晌之后,才有人慢慢反应过来。
    “……等等,这是吾之后的王朝,吾好像生在他之前吧?!!”
    明初。
    朱元璋颇感兴趣的看着天幕。
    “原来包拯竟是这番模样……倒不像是民间传说的那般黝黑,可惜了,此等清廉之臣,是咱无福拥有啊。”
    这句似是而非的话落下,在场的大明官员们腿肚子都跟着哆嗦了一下,脸上挂着哭丧一样的表情。
    亲陛下啊,您就别吓臣等了,您看这举朝上下,还有哪个敢多贪半厘?!
    于谦倒是镇定,一拱手道。
    “陛下此言差矣,以臣所看,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我朝必然人人都是包公一般的清廉之臣。”
    朱元璋瞥了疯狂点头满朝百官一眼,嗤了一声。
    “就他们?咱看还是莫侮辱包公了。”
    百官: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02.cc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4/4909/376923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