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人命
推荐阅读:截教扫地仙的诸天修行、赠礼万倍返还:我,仙界第一舔!、掌门征途、万相之王、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都市狂龙医仙、隆庆中兴、让你参加规则怪谈咋都是熟诡异、我只是抢个机缘,怎么成天命之子、没背景就陷害我?帝族降临悔什么、
第二天一早孟晚还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枕头被人挪了一下,他嘟嘟囔囔的翻了个身,窗纸被白光印染,常金花在厨房叫他,“日头都升那么老高了还赖在炕上,快起吧。”
“起了,马上就起。”孟晚闭着眼睛回了一句,手在枕头下摸索,果然摸到个红布缝制的小荷包,里面叮叮当当装了不少铜板。
再往旁边一扫,又扫到了个毛乎乎的东西。
他眼睛微微张开了一条缝隙,是一顶棕褐色的皮毛帽子,像是用两张皮子缝在一起的,不过手艺很好基本看不出接缝。左右还有护耳,看着俏皮可爱,唯一的缺点是颜色有些深,不过孟晚喜欢。
他闭上眼睛躺在床上,嘴唇微微颤动,双手掀起被子钻到里面,带着他的红色小荷包和皮毛帽子。
孟晚心里认为自己是个理智又自强的人,他从小没爸没妈在二叔家过活,给他们家当牛做马,早就内心强大无坚不摧了,他是全世界最冷酷的boy!肯定是因为成了小哥儿泪腺发达才这么爱哭的!
“大年初一还躲懒呢,快……”常金花从厨房进来一把掀开他的被子,孟晚正蜷缩在被子里,把帽子和小小荷包放在心口,哭的人都快抽抽过去了,鼻头眼睛一片通红。
常金花没眼看,迅速把被子放回去罩住他,便往外走边念叨着,“都快嫁人的哥儿了,也不嫌羞,多大点事,也值当哭一回?荷包里是给你的压岁钱,帽子是大郎从董猎户家买的兔皮,他媳妇儿给缝上的。快起吧,不许再赖床了。”
孟晚也觉得丢人,缓了会从被窝里坐起来穿好衣裤,今天大年初一,按惯例都要穿新衣,便是没有新衣也该穿身体面衣服,孟晚穿的是常金花给他做的那件杏黄色棉袄。
梳头的时候不知想起什么,从柜底够出来个木头盒子,里面装着十两碎银角子和宋亭舟送他的祥云银簪,取出簪子用手摩擦了两下,孟晚斜手将它插在自己的发鬓上。
到厨房洗漱时,常金花见他还微微泛红的眼睛没忍住偷偷笑了。
孟晚脸热的厉害,洗漱好后迫不及待的叫宋亭舟,“表哥别看书了,快过来吃饭。”
“别叫了,大郎不在。”
常金花从锅里往外端饭,孟晚帮她掀开帘子,问:“这一大早的他去哪儿了?”
“宋家的男丁都要去长辈们的坟地上祭奠,他半夜就走了,也该回来了,咱等会他。”
宋家没有祠堂,倒是有族谱,每年村里的宋家男丁都要汇集起来,去坟地上给去世的长辈祖先上坟除草,这是大事,年年不能落,有族长牵头组织。
昨天晚上剩的米饭常金花熬成了粥,腾出了锅她又热了两样剩菜,孟晚低头端菜的时候,常金花瞧见了他头上的银簪。
“头上戴的是之前订亲大郎送的?不错,不比那破木棍子好看?”
孟晚伸手往头上摸了摸簪头的祥云,一抬眼正对上刚进院门的宋亭舟。
他脚步停在院子里,呆呆的看看歪头扶簪的孟晚。远处是被积雪掩盖的山头,近处是大开着的院门,一阵风吹过,门口的枣树上积累的冰雪噼里啪啦的往下掉,掉在树下堆积的雪堆里发出“嘭嘭”的声音。
宋亭舟穿着半新不旧的棉袍,脚上踏着双针脚歪斜的鞋子,单手缓缓捂住胸口,一时半会竟分不出是哪里在砰砰作响。
“大郎回来了?怎么不进来?”
常金花的声音一下子唤醒两个人的神志,孟晚撇开头,端上常金花手里的菜钻进了屋里。
宋亭舟喉滚动一圈,抬腿快步走近,可进了门又踌躇了,“娘,我先去洗个手。”
常金花纳闷的看着他,“洗啊?小锅里有热水自己舀。”
大郎素来话少,怎么今日这点小事也要跟她交代?
今天的饭桌格外安静,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孟晚没来宋家时状态,常金花怪不适应的,她轻咳了一声,生硬的找了个话题,“听说今年你三叔公一家也从县城里回来过年了?”
宋亭舟心不在焉的喝着粥,压根没听到常金花问他的话。
“大郎,大郎?”
宋亭舟回神,嘴上答应着,“怎么了娘?”
眼睛却跟着孟晚头上的簪子移动。
常金花嘴角蠕动两下,说了句,“一会你俩吃完趁早将福字、春联都贴上。”
孟晚将头埋进碗里,“哦。”
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新衣、新首饰、揭旧福贴新福,这些都要初一来做。
但又不能动针线,也不能动扫帚扫地,说是会扫走福气。
孟晚用热水和了一碗面糊,跟着宋亭舟身后,屋门贴好要接着贴大门的。
“横幅有些歪了,北边再高些。”
“这样?”
“嗯,差不多。”
“簪子……戴着很好看。”宋亭舟眼睛盯着手上糊了面糊的春联,尽量让自己语气平静。
“哦,谢谢。”孟晚别别扭扭的回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扭捏个什么劲儿。
常金花从大门前穿过,没眼看贴个春联都贴的磨磨唧唧的两人,干脆出门去了,“我去串门了,你俩……你俩随便吧。”
她穿了件整齐干净的袄裙,颜色略浅淡,应该是年轻时一直保存的。时间紧,孟晚给常金花买的布没能剪裁成新衣让常金花穿上,但她心情却比往年更热情高涨。
贴完了春联,孟晚急忙窜进屋里,生怕宋亭舟叫住他。
柜上摆着一盘子炒花生、一盘干红枣和一盘干炒毛栗子当零嘴,孟晚抓了把干红枣,边吃边琢磨着事,没成想隐约听见了隔壁嘈杂的哭声。
今日是大年初一,村里小孩成群结队的炸炮仗玩,他一时半会并没察觉到,直到哭声中夹杂了各种人声混合在一起,隔壁越来越热闹,孟晚这才察觉不对。
之前田家的事他长了记性,这回没贸然出门,而是去小屋喊宋亭舟。
“表哥,你快出来下。”
宋亭舟走出来,小屋听动静甚至比外面还清楚,他已经知道孟晚要问什么了,“你在家待着别出来,我过去看看。”
还没等他出门,常金花风风火火的跑进来,她拦住宋亭舟,嘱咐他和孟晚道:“你俩都不许去,田家出人命了,大过年的别往他家凑,没得沾了一身晦气。”
常金花说完孟晚的第一反应就是竹哥儿,他神色复杂,身处这个环境下,竹哥儿若不能自救,没人能救得了他,当日救他一命,如今还是逃不过这个下场吗?
田家的事没能瞒得住,初一村民们本就好四处走动拜年,连常金花都早早出了门,其他人更是没闲住。
田家门口围了好些村民,没一会儿功夫还有人将村长也请去了,常金花交代完他俩自己也往外走,遇到过来找她的宋六婶。
“嫂子,田家这是咋了?”
“你先别问,咱们上二婶那头去,别往近凑。”
常金花走后没一会儿,田旺竟然扶着小梅上门了,其实小梅的肚子满打满算也才四个月,可田家上下都把她这一胎当金疙瘩似的护着,自打她怀了孕,门都很少出了。
“晚哥儿,我家里乱哄哄的,怕冲撞了孩子,麻烦你帮我照应下小梅,小梅许久没见你,也想找你待会儿。”田旺语气匆匆,脸上带着些许尴尬。
大过年的本来孕妇就不好随意登门拜访,田旺本来是要将小梅送到他二叔家的,但小梅只想来找孟晚,他拗不过,他娘也腾不出空来,只好顺了小梅的意。
人家来都来了,孟晚总也不能将小梅赶出去吧,他也不知道这姑娘为什么喜欢找他待着,但他对小梅感觉只是淡淡,准确来说一直也没想跟她成为朋友,不过是平日搭个伴而已。
“那你进屋坐会儿?”
“行。”
小梅可能是受到了惊吓,看着比平时沉默的多,但张嘴就是惊天秘闻。
“竹哥儿的弟弟死了。”
孟晚震惊的说:“谁?竹哥儿的弟弟是谁?怎么会死在你家啊?”
小梅抿了抿泛白的嘴唇,“年前我婆母陪竹哥儿回娘家接回来的小哥儿,说是来我们家做客的。”
孟晚见她似乎吓得不轻,去厨房给她端了碗温水,不解的问:“年也是在你家过的?”
娘家的弟弟接来玩几天正常,年也在人家过?
小梅接过他递过来的水抿了一口,“他……”
她说了一个字便似乎有些说不下去了。
“他自己撞墙死的。”
好好的大活人,新年第一天撞墙自杀?这话怎么听都有猫腻吧?
“那竹哥儿呢?他在哪儿?”孟晚不禁问了句。
弟弟这么不明不白的死在婆家,他还是那样劝自己默默承受?田家是救了他八辈子命吗?
小梅低头用手抠弄碗边的小豁口,“竹哥儿,他好像挺伤心的吧。”
她低声念了句,“毕竟人是他带回来的。”
孟晚诧异的看着她,小梅怎么直呼竹哥儿名字了?而且她自己似乎也没觉得这么叫有什么不对,可见是这些日子习惯了。
孟晚心里琢磨着竹哥儿也才二十来岁,他弟弟肯定也没有多大,年纪这么小就去了,怪可惜的,而且田家恐怕也没法和亲家交代。
之前孟晚与小梅搭伴,基本是小梅在说孟晚在听。如今小梅话少了,孟晚更没有主动搭话或安慰,他本来就不算爱多管闲事的人,更何况是令他厌恶的田家人的事。
到了晌午,田家的人少了些,也没听说有个什么说法,似乎有人出去找了竹哥儿的娘家人。
常金花回来见到小梅,也没什么笑意,她本身就是面容严肃的人,倒也不算对着小梅冷脸,只是孟晚知道,她是不高兴的。
“晚哥儿,你去和面,晚上咱们包白菜饺子。”
孟晚尬坐了半天,出于谨慎也不敢给小梅递上些零嘴什么的,毕竟田家多重视这个孩子村里人都有目共睹,好心就算了,真出了什么事他负不起责任的。
“小梅,那你坐,我去帮我姨和面。”
小梅像是在发呆,迟缓了一会儿才点了点头。
常金花早上化了块猪肉,这会儿正好半冻不冻的好切,她在案板上剁肉馅。
孟晚往常爱将面板放屋里和面,比厨房暖和,这会儿却只能将方桌放在地上,再横放面板和面,和完的面团用盆扣住,晚上包饺子的时候再揭开擀皮就好。
常金花动作利索,剁完肉馅切白菜,没再让孟晚沾手。
弄完这些也才用了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孟晚等等常金花洗完手才跟她一起进屋。
常金花也不是多话的人,孟晚抓耳挠腮连个零嘴都不好意思当着客人面吃。
有外人在又不能跑去小屋找宋亭舟写字,这样干坐着孟晚只能数窗花玩。
窗户是一格格的木头框,上面糊的纸还是他和宋亭舟小年的时候一起糊的。
怎么又想到宋亭舟身上去了!
孟晚正在那儿思绪乱飞呢,小梅突然腾得一下坐起来了。
孟晚上一秒还在疑惑,下一秒便听到了隔壁逐渐响亮的哭嚎声,是真的字面意思上的响亮,哭声里或许有悲痛,但在孟晚听来,故意的成分更多。
小梅这是一直听着隔壁的动静,这才反应迅速。
常金花稳坐不动,小梅坐立不安,孟晚想去听墙根,又怕常金花不许,找了个借口,“姨,我去茅厕。”
常金花似是看出了他的小九九,瞪了他一眼,“去吧,快些回来。”
出了屋后隔壁的哭声更加明显,还夹杂着男人的叫骂声,这次没什么人去看热闹了。
没错,热闹。
人命没发生在自家,可能外人是永远无法共情的。
只能感慨一句,可惜。
或是不屑的说声,活该。
孟晚踩着院里的石头,没敢露太多脑袋,隐约能看见院里分开站了两拨人在激烈对峙,他们中间的地面上还存着积雪,是那种许多人踩过,将残雪踏的又硬又脏的雪。
竹哥儿的弟弟就躺在上面,干草编的席子遮住他的身体,上面露出一个枯黄的发顶,下面露出他光裸着的,被冻得青紫的双脚。
竹哥儿跪坐在旁边,低着头一动不动,看不清此刻的他是何神情。
“晚哥儿。”宋亭舟的将小屋的窗户打开,唤了声孟晚。
孟晚从石头上下来,凑过去询问:“怎么了?”
宋亭舟跪坐在炕上,自上而下的看着他,“别看了,外面冷。”
孟晚仰头直视他双眼,突然问了句,“你其实一直都知道吧?”
宋亭舟低垂下眼睛,“是,我知道,但我们没办法管别人的家里事。”
孟晚指尖触唇,他想法天马行空的岔到别处,忽而问了句:“那禹国法律的界限在那里呢?哪个范围是家里事?哪种又算是律法之内?”
宋亭舟有些被问住了,“这……我还没修过律经。”
孟晚喃喃道:“是吗?”有机会还是要学的,不管在哪个时代,法律都是重中之重。
孟晚双手撑住窗框,又问道:“那你为何读书?”
他这句话说得极为认真,宋亭舟愣了下,没想到他会这么问,他下意识回答道:“光耀门楣。”
据说秀才家大门的门槛,都可以比寻常百姓高建一分,这是何其荣耀。
孟晚被他诚实的回答逗得笑了一声,“是啊,光宗耀祖,锦衣还乡。”
“但是你知道吗?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是令人开智。”
孟晚感叹着说:“我们现在人薄势微、人微言轻,管不到人家家事。”
禹国的律法可能没有现代律法那么完善,但孟晚不信杀人无罪,将人逼死无罪。
“但律法本该是老百姓最强劲的武器,大家为何弃之不用呢?”
“因为不开智。”
村民们宁愿让头发发白,入土半截的老朽族长、村长、宗祠等判罪,却不愿相信举国贤士经历数代所研究出的律法。
为何?
因为愚昧。
这天孟晚的这番话在宋亭舟心里造成难以想象的冲击。
他爹娘教过他仁义礼孝,私塾的老师教他君子之道。
许多人对他说读书可以出人头地、可以高人一等,可以回馈爹娘。
风光无限,踏马还乡!
可孟晚说:读书——是为了开智?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02.cc
“起了,马上就起。”孟晚闭着眼睛回了一句,手在枕头下摸索,果然摸到个红布缝制的小荷包,里面叮叮当当装了不少铜板。
再往旁边一扫,又扫到了个毛乎乎的东西。
他眼睛微微张开了一条缝隙,是一顶棕褐色的皮毛帽子,像是用两张皮子缝在一起的,不过手艺很好基本看不出接缝。左右还有护耳,看着俏皮可爱,唯一的缺点是颜色有些深,不过孟晚喜欢。
他闭上眼睛躺在床上,嘴唇微微颤动,双手掀起被子钻到里面,带着他的红色小荷包和皮毛帽子。
孟晚心里认为自己是个理智又自强的人,他从小没爸没妈在二叔家过活,给他们家当牛做马,早就内心强大无坚不摧了,他是全世界最冷酷的boy!肯定是因为成了小哥儿泪腺发达才这么爱哭的!
“大年初一还躲懒呢,快……”常金花从厨房进来一把掀开他的被子,孟晚正蜷缩在被子里,把帽子和小小荷包放在心口,哭的人都快抽抽过去了,鼻头眼睛一片通红。
常金花没眼看,迅速把被子放回去罩住他,便往外走边念叨着,“都快嫁人的哥儿了,也不嫌羞,多大点事,也值当哭一回?荷包里是给你的压岁钱,帽子是大郎从董猎户家买的兔皮,他媳妇儿给缝上的。快起吧,不许再赖床了。”
孟晚也觉得丢人,缓了会从被窝里坐起来穿好衣裤,今天大年初一,按惯例都要穿新衣,便是没有新衣也该穿身体面衣服,孟晚穿的是常金花给他做的那件杏黄色棉袄。
梳头的时候不知想起什么,从柜底够出来个木头盒子,里面装着十两碎银角子和宋亭舟送他的祥云银簪,取出簪子用手摩擦了两下,孟晚斜手将它插在自己的发鬓上。
到厨房洗漱时,常金花见他还微微泛红的眼睛没忍住偷偷笑了。
孟晚脸热的厉害,洗漱好后迫不及待的叫宋亭舟,“表哥别看书了,快过来吃饭。”
“别叫了,大郎不在。”
常金花从锅里往外端饭,孟晚帮她掀开帘子,问:“这一大早的他去哪儿了?”
“宋家的男丁都要去长辈们的坟地上祭奠,他半夜就走了,也该回来了,咱等会他。”
宋家没有祠堂,倒是有族谱,每年村里的宋家男丁都要汇集起来,去坟地上给去世的长辈祖先上坟除草,这是大事,年年不能落,有族长牵头组织。
昨天晚上剩的米饭常金花熬成了粥,腾出了锅她又热了两样剩菜,孟晚低头端菜的时候,常金花瞧见了他头上的银簪。
“头上戴的是之前订亲大郎送的?不错,不比那破木棍子好看?”
孟晚伸手往头上摸了摸簪头的祥云,一抬眼正对上刚进院门的宋亭舟。
他脚步停在院子里,呆呆的看看歪头扶簪的孟晚。远处是被积雪掩盖的山头,近处是大开着的院门,一阵风吹过,门口的枣树上积累的冰雪噼里啪啦的往下掉,掉在树下堆积的雪堆里发出“嘭嘭”的声音。
宋亭舟穿着半新不旧的棉袍,脚上踏着双针脚歪斜的鞋子,单手缓缓捂住胸口,一时半会竟分不出是哪里在砰砰作响。
“大郎回来了?怎么不进来?”
常金花的声音一下子唤醒两个人的神志,孟晚撇开头,端上常金花手里的菜钻进了屋里。
宋亭舟喉滚动一圈,抬腿快步走近,可进了门又踌躇了,“娘,我先去洗个手。”
常金花纳闷的看着他,“洗啊?小锅里有热水自己舀。”
大郎素来话少,怎么今日这点小事也要跟她交代?
今天的饭桌格外安静,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孟晚没来宋家时状态,常金花怪不适应的,她轻咳了一声,生硬的找了个话题,“听说今年你三叔公一家也从县城里回来过年了?”
宋亭舟心不在焉的喝着粥,压根没听到常金花问他的话。
“大郎,大郎?”
宋亭舟回神,嘴上答应着,“怎么了娘?”
眼睛却跟着孟晚头上的簪子移动。
常金花嘴角蠕动两下,说了句,“一会你俩吃完趁早将福字、春联都贴上。”
孟晚将头埋进碗里,“哦。”
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新衣、新首饰、揭旧福贴新福,这些都要初一来做。
但又不能动针线,也不能动扫帚扫地,说是会扫走福气。
孟晚用热水和了一碗面糊,跟着宋亭舟身后,屋门贴好要接着贴大门的。
“横幅有些歪了,北边再高些。”
“这样?”
“嗯,差不多。”
“簪子……戴着很好看。”宋亭舟眼睛盯着手上糊了面糊的春联,尽量让自己语气平静。
“哦,谢谢。”孟晚别别扭扭的回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扭捏个什么劲儿。
常金花从大门前穿过,没眼看贴个春联都贴的磨磨唧唧的两人,干脆出门去了,“我去串门了,你俩……你俩随便吧。”
她穿了件整齐干净的袄裙,颜色略浅淡,应该是年轻时一直保存的。时间紧,孟晚给常金花买的布没能剪裁成新衣让常金花穿上,但她心情却比往年更热情高涨。
贴完了春联,孟晚急忙窜进屋里,生怕宋亭舟叫住他。
柜上摆着一盘子炒花生、一盘干红枣和一盘干炒毛栗子当零嘴,孟晚抓了把干红枣,边吃边琢磨着事,没成想隐约听见了隔壁嘈杂的哭声。
今日是大年初一,村里小孩成群结队的炸炮仗玩,他一时半会并没察觉到,直到哭声中夹杂了各种人声混合在一起,隔壁越来越热闹,孟晚这才察觉不对。
之前田家的事他长了记性,这回没贸然出门,而是去小屋喊宋亭舟。
“表哥,你快出来下。”
宋亭舟走出来,小屋听动静甚至比外面还清楚,他已经知道孟晚要问什么了,“你在家待着别出来,我过去看看。”
还没等他出门,常金花风风火火的跑进来,她拦住宋亭舟,嘱咐他和孟晚道:“你俩都不许去,田家出人命了,大过年的别往他家凑,没得沾了一身晦气。”
常金花说完孟晚的第一反应就是竹哥儿,他神色复杂,身处这个环境下,竹哥儿若不能自救,没人能救得了他,当日救他一命,如今还是逃不过这个下场吗?
田家的事没能瞒得住,初一村民们本就好四处走动拜年,连常金花都早早出了门,其他人更是没闲住。
田家门口围了好些村民,没一会儿功夫还有人将村长也请去了,常金花交代完他俩自己也往外走,遇到过来找她的宋六婶。
“嫂子,田家这是咋了?”
“你先别问,咱们上二婶那头去,别往近凑。”
常金花走后没一会儿,田旺竟然扶着小梅上门了,其实小梅的肚子满打满算也才四个月,可田家上下都把她这一胎当金疙瘩似的护着,自打她怀了孕,门都很少出了。
“晚哥儿,我家里乱哄哄的,怕冲撞了孩子,麻烦你帮我照应下小梅,小梅许久没见你,也想找你待会儿。”田旺语气匆匆,脸上带着些许尴尬。
大过年的本来孕妇就不好随意登门拜访,田旺本来是要将小梅送到他二叔家的,但小梅只想来找孟晚,他拗不过,他娘也腾不出空来,只好顺了小梅的意。
人家来都来了,孟晚总也不能将小梅赶出去吧,他也不知道这姑娘为什么喜欢找他待着,但他对小梅感觉只是淡淡,准确来说一直也没想跟她成为朋友,不过是平日搭个伴而已。
“那你进屋坐会儿?”
“行。”
小梅可能是受到了惊吓,看着比平时沉默的多,但张嘴就是惊天秘闻。
“竹哥儿的弟弟死了。”
孟晚震惊的说:“谁?竹哥儿的弟弟是谁?怎么会死在你家啊?”
小梅抿了抿泛白的嘴唇,“年前我婆母陪竹哥儿回娘家接回来的小哥儿,说是来我们家做客的。”
孟晚见她似乎吓得不轻,去厨房给她端了碗温水,不解的问:“年也是在你家过的?”
娘家的弟弟接来玩几天正常,年也在人家过?
小梅接过他递过来的水抿了一口,“他……”
她说了一个字便似乎有些说不下去了。
“他自己撞墙死的。”
好好的大活人,新年第一天撞墙自杀?这话怎么听都有猫腻吧?
“那竹哥儿呢?他在哪儿?”孟晚不禁问了句。
弟弟这么不明不白的死在婆家,他还是那样劝自己默默承受?田家是救了他八辈子命吗?
小梅低头用手抠弄碗边的小豁口,“竹哥儿,他好像挺伤心的吧。”
她低声念了句,“毕竟人是他带回来的。”
孟晚诧异的看着她,小梅怎么直呼竹哥儿名字了?而且她自己似乎也没觉得这么叫有什么不对,可见是这些日子习惯了。
孟晚心里琢磨着竹哥儿也才二十来岁,他弟弟肯定也没有多大,年纪这么小就去了,怪可惜的,而且田家恐怕也没法和亲家交代。
之前孟晚与小梅搭伴,基本是小梅在说孟晚在听。如今小梅话少了,孟晚更没有主动搭话或安慰,他本来就不算爱多管闲事的人,更何况是令他厌恶的田家人的事。
到了晌午,田家的人少了些,也没听说有个什么说法,似乎有人出去找了竹哥儿的娘家人。
常金花回来见到小梅,也没什么笑意,她本身就是面容严肃的人,倒也不算对着小梅冷脸,只是孟晚知道,她是不高兴的。
“晚哥儿,你去和面,晚上咱们包白菜饺子。”
孟晚尬坐了半天,出于谨慎也不敢给小梅递上些零嘴什么的,毕竟田家多重视这个孩子村里人都有目共睹,好心就算了,真出了什么事他负不起责任的。
“小梅,那你坐,我去帮我姨和面。”
小梅像是在发呆,迟缓了一会儿才点了点头。
常金花早上化了块猪肉,这会儿正好半冻不冻的好切,她在案板上剁肉馅。
孟晚往常爱将面板放屋里和面,比厨房暖和,这会儿却只能将方桌放在地上,再横放面板和面,和完的面团用盆扣住,晚上包饺子的时候再揭开擀皮就好。
常金花动作利索,剁完肉馅切白菜,没再让孟晚沾手。
弄完这些也才用了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孟晚等等常金花洗完手才跟她一起进屋。
常金花也不是多话的人,孟晚抓耳挠腮连个零嘴都不好意思当着客人面吃。
有外人在又不能跑去小屋找宋亭舟写字,这样干坐着孟晚只能数窗花玩。
窗户是一格格的木头框,上面糊的纸还是他和宋亭舟小年的时候一起糊的。
怎么又想到宋亭舟身上去了!
孟晚正在那儿思绪乱飞呢,小梅突然腾得一下坐起来了。
孟晚上一秒还在疑惑,下一秒便听到了隔壁逐渐响亮的哭嚎声,是真的字面意思上的响亮,哭声里或许有悲痛,但在孟晚听来,故意的成分更多。
小梅这是一直听着隔壁的动静,这才反应迅速。
常金花稳坐不动,小梅坐立不安,孟晚想去听墙根,又怕常金花不许,找了个借口,“姨,我去茅厕。”
常金花似是看出了他的小九九,瞪了他一眼,“去吧,快些回来。”
出了屋后隔壁的哭声更加明显,还夹杂着男人的叫骂声,这次没什么人去看热闹了。
没错,热闹。
人命没发生在自家,可能外人是永远无法共情的。
只能感慨一句,可惜。
或是不屑的说声,活该。
孟晚踩着院里的石头,没敢露太多脑袋,隐约能看见院里分开站了两拨人在激烈对峙,他们中间的地面上还存着积雪,是那种许多人踩过,将残雪踏的又硬又脏的雪。
竹哥儿的弟弟就躺在上面,干草编的席子遮住他的身体,上面露出一个枯黄的发顶,下面露出他光裸着的,被冻得青紫的双脚。
竹哥儿跪坐在旁边,低着头一动不动,看不清此刻的他是何神情。
“晚哥儿。”宋亭舟的将小屋的窗户打开,唤了声孟晚。
孟晚从石头上下来,凑过去询问:“怎么了?”
宋亭舟跪坐在炕上,自上而下的看着他,“别看了,外面冷。”
孟晚仰头直视他双眼,突然问了句,“你其实一直都知道吧?”
宋亭舟低垂下眼睛,“是,我知道,但我们没办法管别人的家里事。”
孟晚指尖触唇,他想法天马行空的岔到别处,忽而问了句:“那禹国法律的界限在那里呢?哪个范围是家里事?哪种又算是律法之内?”
宋亭舟有些被问住了,“这……我还没修过律经。”
孟晚喃喃道:“是吗?”有机会还是要学的,不管在哪个时代,法律都是重中之重。
孟晚双手撑住窗框,又问道:“那你为何读书?”
他这句话说得极为认真,宋亭舟愣了下,没想到他会这么问,他下意识回答道:“光耀门楣。”
据说秀才家大门的门槛,都可以比寻常百姓高建一分,这是何其荣耀。
孟晚被他诚实的回答逗得笑了一声,“是啊,光宗耀祖,锦衣还乡。”
“但是你知道吗?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是令人开智。”
孟晚感叹着说:“我们现在人薄势微、人微言轻,管不到人家家事。”
禹国的律法可能没有现代律法那么完善,但孟晚不信杀人无罪,将人逼死无罪。
“但律法本该是老百姓最强劲的武器,大家为何弃之不用呢?”
“因为不开智。”
村民们宁愿让头发发白,入土半截的老朽族长、村长、宗祠等判罪,却不愿相信举国贤士经历数代所研究出的律法。
为何?
因为愚昧。
这天孟晚的这番话在宋亭舟心里造成难以想象的冲击。
他爹娘教过他仁义礼孝,私塾的老师教他君子之道。
许多人对他说读书可以出人头地、可以高人一等,可以回馈爹娘。
风光无限,踏马还乡!
可孟晚说:读书——是为了开智?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02.cc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4/4903/37666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