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量子力学的一些误解

推荐阅读:做皇帝的快乐你们想象不到南辕北辙大佬十代单传,我为他一胎生四宝我只想要仙子的心梦醒后,我放弃腹中胎儿与夫君和离谁教他这么修仙的?青云红颜乡村神医好快活侯府忘恩义?摄政王撑腰,不原谅我在749局的那些日子

    如果回过头再去看量子纠缠和双缝干涉,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observer,
    中学物理课本上将其称之为观察者。
    这个名词具有极强的误导性,
    观察,
    什么是观察?
    就像是眼睛看着小球在桌面上滚动,
    眼睛的注视不会给小球一个向前的力,也不会改变桌面的摩擦力。
    在经典物理观下,人们普遍认为观察是不会影响运动结果的。
    所以,带入这个观察的概念,
    人们再去看量子力学的时候,就充满了神秘和诡谲。
    双缝干涉实验,观察或者不观察竟然改变了结果!
    在两个粒子在进行纠缠的时候,观察其中一个,竟然能决定另外一个的状态!
    峨眉子宁啊!
    接着,人们就开始天马行空的畅想了起来。
    这个世界太诡异了,
    或许人在闭眼的时候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人一睁眼,量子才开始坍缩,形成了人类看到的宇宙!
    更进一步,一些人也就由此开始延伸出了许多抽象的念头,
    将这个本来很科学的事情,向宗教、玄学靠拢,
    然后拿着先贤的思想著作,开始往物理学上拉扯。
    因为逻辑上说的通,再加上对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的也没有什么问题,于是诸如此类玄之又玄的内容,也就在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因为惰性的存在,再加上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弄清楚量子力学带不来什么经济价值,对于生活也没有什么帮助,
    所以人们也只是随意一听,觉得逻辑通顺挺有道理,就紧接着滑向了下一个视频,压根没有求证的念头。
    起初,对于这些充满歧义和片面的视频,很多人还是比较清醒的,
    人们大概知道量子力学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学科,不说学习起来如何困难,
    光是量子力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些工具,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极为复杂和晦涩的。
    所以,没有人相信在互联网上能够学到真正的量子力学。
    但当片面和歧义的视频传播的足够多、足够久之后,
    量变也就产生了质变,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在真实的量子力学之外,已经又产生了一套“互联网”式的山寨版的量子力学。
    而更加不幸的是,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已经开始尝试把“互联网版量子力学”和真正的量子力学去划等号了。
    就拿双缝干涉实验来说,
    面对流传甚广的实验动画,没有人会去思考为什么只有动画没有现实的画面,
    也没有人思考光子难道真的是像小球一样,一粒一粒的吗?
    更没有人会去思考,只能通过一个光子的缝隙该怎么切割出来,
    光子的直径多少?
    普朗克长度?
    那怎么在遮挡上切两个普朗克长度的缝隙出来,让光子恰好通过?
    面对一个充满漏洞的视频,整个评论区除了跟风说6的,就是一群又一群乐子人。
    实际上对于真正学物理的人而言,对这个现象是匪夷所思的,
    再比如前段时间中科院前脚刚公布中微子,互联网后脚就开始宣称人类发现了鬼魂,
    营销号为了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实际上传输出来的观念已经和真正的物理大相径庭,
    面对评论区一波又一波忍俊不禁的发言,
    对于真正了解中微子的人,甚至连解释的欲望都没有,
    最后只是打趣一声“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而作罢,
    于是,正确的声音逐渐消失,胡说八道的言论因为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则而甚嚣尘上,
    一个巨大的茧房也就这么被悄然构成。
    而实际上,
    相比较于互联网上日以亿计的流言蜚语,
    物理学上的谣言其实破除非常简单,
    因为宇宙就在那里,
    祂不会欺骗每一个去主动探索他的人,
    而量子纠缠和双缝干涉,也的确没有那么匪夷所思,
    关键的问题就出现在observer这个词上面,
    观察者。
    或者说观测。
    但在量子力学中,它称之为量子测量。
    实际上,只要弄清楚量子观测的概念,基本上就拥有了区别营销号和正经科普账号的能力,
    量子测量和经典物理观的观察一个巨大的区别就在于,
    量子测量会对被测量系统产生影响。
    简而言之,
    在经典物理观下,用眼睛看一个小球,不会改变小球的运动轨迹,
    但在量子测量下,因为你的注视,小球的运动被改变了。
    就这么简单。
    当然,在双缝干涉实验和量子纠缠实验中,这个量子测量肯定不是用人眼,
    而是有专业的粒子捕获仪器。
    那么,知道量子测量之后,再去看双缝干涉实验,也就豁然开朗了。
    按照顾然的单位波假设,
    光子是物质波激发产生的基本粒子,
    而量子观测,是用新的单位波去观察这个物质波,
    这就必然产生干涉,
    所以实际上当观测这个动作出现的同时,就已经让物质波发生了变化。
    叶知寒回想着顾然描述的单位波假设,
    然后又将这个假设套入到双缝干涉和量子纠缠之中,
    很快就有了一些想法。
    “你这个假说用来解释波粒二象性似乎有奇效啊,”叶老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光子和电子等既有粒子的特性,也有波的特性,这个问题困扰了物理学家很长时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自此物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设之后,认为一切基本粒子和光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紧接着就是数十年的争辩和讨论。
    虽然后来的实验虽然陆续证明了两位大佬的正确性,
    但该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让无数物理学家为之挠头。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
    “好像有时我们必须用一套理论描述粒子的行为,有时候又必须用另一套理论来描述,有时候又必须两者都用。我们遇到了一类新的困难,这种困难迫使我们要借助两种互相矛盾的的观点来描述现实,两种观点单独是无法完全解释光的现象的,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02.cc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4/4762/363849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