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琅琊王对河东柳

推荐阅读:被病娇财阀抢婚后,校花悔哭什么!我们家居然是邪神后裔?足球:神级中场,重铸多特荣耀财阀独女穿七零勾惹上瘾,冰冷总裁夜夜哭唧唧举头三尺有神明恐怖噩梦:我有一对鬼眼永恒道诀妙手回春引狼入室

    论学的时间本来定在巳时初刻,连甚受巴东王倚重的谋士,王府舍人孔长瑜都来了,可就是不见巴东王的身影。
    刚开始时众人还能安静等待,可等到後来议论抱怨声渐起,孔长瑜也很焦急,一连派了几波人去找,足足过了将近一个时辰,直到孔长瑜听到轰鸣如地震一般的马蹄声,这才放下心来。
    一支二十几人的马队赫然冲进道场,掀起阵阵尘土!
    众儒生狼狈躲避,接连摔倒了三四人。
    一个背负大黄弓的锦袍青年一马当先,直接跃上道场中间的大石坪高台!
    马上青年体格雄壮,面庞棱角分明,浓眉上扬,阳刚英武之气溢出,在一众儒生中显得格格不#。他双眸精光闪闪地扫了人群一眼,随口说道:“都来了?那就开始吧。”
    台下学士,尽皆变色。
    此人便是皇四子,巴东王,使持节,都督荆丶湘丶雍丶梁丶宁丶南北秦七州军事,兼镇军将军,荆州刺史——萧子响!
    不说他迟到了这麽久,连一句交待的话都没有,单说他这个出场方式,实在是骇人耳目。
    如此场合,身为镇守亲王,当依礼用车驾乘舆,哪有挎弓跃马的道理?这是论学还是讲武?
    不少儒生见此都暗暗摇头。
    巴东王完全不理会众人目光,翻身下马,昂然落座。座是鎏金镂雕榻,背後一面虎画屏风。
    骑卫长王冲天,捧弓立於其侧。
    王扬愕然发现,这位为巴东王捧弓的武士,正是那日在市场上纵马闹事之人!
    王府舍人孔长瑜上台,开始宣读巴东王“教”文:
    “云润风翱,草露之滋方渥;星华月动,山灵之雨久濯。
    倾倾兰茝,必待阴泽而後芳;灼灼鵷凤,岂无醴泉而止渴。
    秀出牛斗,景福遍被华林;灵效江汉,风雅浸臻庠序。
    日轮将起,时变观乎天文;兆基振业,兴废系於学运!
    夫我荆州之学,肇迹於......”
    所谓“教”,是当时的一种文体,天子发文曰“诏”,王侯发文曰“教”。
    所以这篇冗长的教文名义上属於巴东王,当然没有人会认为这真的是王爷所写,其大概率出自正声情并茂朗读此文的孔长瑜之手。
    让孔长瑜开场其实是很不合适的。
    因为他虽然受巴东王信任,但其官位是“王府舍人”,角色相当於管家,品级低微。
    南齐官制,自长史以下至於诸曹参军,皆由朝廷任命,所以叫“朝廷命官”。而像王府舍人丶骑卫长这种府内事务官,则是由巴东王自行选用。
    所以孔长瑜从身份属性来说,更贴近於巴东王的“私属”,而非正式官吏。
    既然是私属,那有什麽资格为官学之争开场?
    但考虑这件事是由巴东王决定的,众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孔长瑜念完教文,便让论学的双方登台。
    柳惔一身碧翠綉金袍,头戴进贤冠,仪表堂堂,昂然上台,气宇甚是不凡。
    王扬则内穿湖青交领绮衫,外罩一件宝蓝色连云纹罗衣,由於年未满二十,尚不能着冠,只戴一副青角巾,手拿摺扇,眉疏目朗,步履从容,俨然翩翩浊世之佳公子。
    这身行头是他昨日以沧溟玉为抵押,在成衣店赊的账,总共花了七千八百钱。
    倒不是王扬豪奢,而是今日场合特殊,绝不能让人怀疑自己琅琊王氏的身份。所以只好换掉那件“假名牌”。
    即便这样,他还是尽量控制着成本,里衣用的是“绮”,而非更贵的“绫”,更没有买“锦”,而外衣则用的是会稽苎麻纺的上乘罗衣,比普通的罗织物轻薄柔软得多。
    本站采用Cookie技术来保存您的「阅读记录」和「书架」,所以清除浏览器Cookie数据丶重装浏览器之类的操作会让您的阅读进度消失哦,建议可以偶尔截图保存书架,以防找不到正在阅读的小说这身衣服虽然算不上多麽名贵,但为高门公子所穿,绝不会有“掉价”之嫌,这样就可以了。
    至於没到二十岁加冠礼,不用着冠,那更是节省了一笔开支。
    其实王扬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是多少岁了。
    说来也奇怪,穿越之後对於原本身体的记忆是一点没继承,他只是凭藉相貌和身体,感觉像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後来刘昭帮他办挂籍,又特意问他年龄,王扬随口说“十八”,当时没想到可以省去一笔冠帽的开销,更没想到他这个随口说的年龄会在不久的将来和他的仕途之路息息相关。
    “河东柳惔,表字文通,官任巴东王友丶王馆学祭酒。”柳惔向王扬揖手。
    王扬回揖:“琅琊王扬,字之颜,郡学学子。”
    两人相对而揖,衣服一蓝一碧,在阳光的照射下交相辉映,色彩鲜明,煞是好看。
    柳憕心中冷笑一声,向坐在东南角的谢星涵看去,只见谢星涵正专注地看着台上。
    自王扬开口后,台下的低声议论之音,已连成一片:
    “居然是琅琊王氏!”
    “哪来的琅琊王?”
    “王扬?王扬是谁?你听过吗?”
    “刘昭为什麽不上台?”
    “刘昭不上台,请来了的琅琊王!”
    “琅琊王对河东柳!有看头!”
    “......”
    孔长瑜扯着嗓子喊道:“永明八年,岁在庚午,都讲首启,吴郡陆欢!”
    嗡!
    铜钟敲响!
    都讲三席中,沈驎士年七十一丶徐伯珍年七十六丶陆欢年八十。三人之中,年龄最长的陆欢拄着拐杖缓缓站起。
    陆欢毕生治经,究心绝业,隐於天台山,教授不倦,弟子常数百人,世称儒宗。所着《古文尚书解诂》丶《尚书今古文异义考》丶《古文尚书疏略》丶《古文尚书集解叙义》等书百万馀言,国子学引为教材,三吴间皆宗之。
    众儒生见陆欢站起,尽皆息声。孔长瑜亦俯首弯腰,向陆欢深揖。
    陆欢面容苍老,双眸却极其有神,缓缓开口,声音绵长:“第一论,论《尚书》今古文优劣,两位谁先?”
    柳惔淡淡微笑:“《古文尚书》优於《今文尚书》之处太多,我若先论,恐占时太长,还是请你先说吧。”
    先声夺人。
    台下治《古文尚书》的人都是会心一笑,支持今文#则嗤之以鼻。
    王扬看柳惔自信满满的样子,提醒道:“柳大人确定?我要是先说,你可能就说不上了......”
    众人都认为这是王扬对柳惔方才言论的回击,柳惔也根本没把王扬的话当回事,只以为他是信口胡吹,唯有柳憕顿时生起一种不好的预感。
    ————————
    注:在王扬买衣的那个店中,“绫衣”比“绮衣”贵,那只是就特定款式的衣物而言,而非“绫”的价值一定高於“绮”。
    中古史料中言贵重织物一般单独称“绫”,称绮的时候时有加限定词,比如《太平御览》引《晋令》云:“第三品以下得杂杯之绮,第六品以上得服七彩绮。”
    《宋书·礼志》亦云三品以下不得服“杯文绮”,六品以下不得服“七缘绮”。(宋承晋制,所以“三品以下”的“下”字的应该是古书讹误,当作“上”,缘字不是讹误就是同义称谓。)则绮的内部亦有上下之别。
    考古学上习惯把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叫“绫”,把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叫“绮”,其实在南北朝时未必如此。
    本站采用Cookie技术来保存您的「阅读记录」和「书架」,所以清除浏览器Cookie数据丶重装浏览器之类的操作会让您的阅读进度消失哦,建议可以偶尔截图保存书架,以防找不到正在阅读的小说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3/3583/266934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