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终究还是没见到李渊最后一面

推荐阅读:史上最强炼气期刚下山,就被五位师姐宠上天军阀:就发了点小财,真没建国好好好,我抢功劳是吧?年代:我和四个小姨子相依为命洪荒:通天!你徒弟又作死妻女死祭,渣总在陪白月光孩子庆生模拟人生:我为众生开仙路北宋第一女官内娱街溜子,开局带劫匪狂飙

    石见国。
    段开山带着一帮人马已经在第一次登岸的码头旁搭建起了一个小型堡垒。
    除了捕鱼队派出的五十名护卫之外,还派出了数十名大唐的工匠,对石见国的银矿进行勘测。
    不过,经过这几个月的努力,他已经确定了几个小型的银矿,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的发现。
    至于李想所说的那什么石见银山,根本就不存在。
    “上次周大福来难波津,说燕王殿下率军攻打吐谷浑,错失了如此良机,真是可惜。”
    张猛和段开山这几天一直待在石见国,跟着那些工匠们在山里跑来跑去,也是百无聊赖。
    “放心吧,燕王说了,除了大唐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国家,我们要一个一个的去找,一个一个的去征服,如果你想打仗的话,有的是机会。”
    段开山完全爱上了航海,他感觉自己征服海洋,就像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国家。
    “这一来便是近一年,下一次回长安的时候,算算日子,燕王也该从吐谷浑归来了吧?”
    ……
    最终,李想还是没能见到李渊。
    当他回到长安城时,已经是李渊去世的第七天。
    随着太上皇的去世,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之中,所有的婚礼,所有的宴会,都停止了。
    李想见到面色憔悴的李世民,正在为李渊守灵。
    按照儒家的“孝治天下”的说法,父母亡故,子女必须为其守孝三年。
    当然,这里说的三年,并不是完整的三年。
    身为一国之君,李世民自然不可能三年不上朝,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但七七四十九天的孝期却是少不了的,除了朝政大事,其余时间基本都要守孝。
    李想是李渊的义孙,按理说,他应该守孝一年,这一年,他不能为官,不能纳娶,不能参加宴会,不能参加科举。
    其实,在贞观年间,许多礼节并不严格,一般三个月就够了。
    “干爹节哀!”
    李想想起去年李渊对他的好,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
    烈日高悬,蝉发出微弱的叫声。
    李想躺在银杏树下,看着天空中飞舞的蜻蜓,一脸的无聊。
    这些日子,他除了每日前往李渊灵堂尽孝外,其余时间,便是在王府别院中度过。
    长安城已经恢复了繁华大都市的模样,东西两市依旧人来人往,不过这一切都与李想无关了。
    “王爷,渭河北面的那片土地,已经按照王爷您的指示,开始动工建设,预计数月之后,就能投入使用。”
    刘谨满头大汗的跑了回来,第一时间就向李想汇报情况。
    去年,李世民应李渊的请求,赏赐了李想一座数万亩的荒山。
    李想想了很久,才终于想出了办法。
    李想之前就决定让刘谨给他建一所学校。
    只是没想到,李渊死后,他便再也没有关注过学校的事情了。
    现在看来,得先将教材给弄好了。
    既然是书院,自然不可能只是教学生。
    不过,什么东西该拿出来,什么东西得换个说法,那就是个大问题。
    好在,李想闲着也是闲着,可以慢慢研究。
    数学,物理,化学,这三个科目应该是最有意义的。
    至于医术,有孙思邈和他的徒弟在,那就好办多了。
    至于农业方面,他可以尝试一下。
    “刘谨,你看那个许敬宗如何?”
    刘谨现在可是李想的第一管家,日理万机,如果让他来处理学校的事情,肯定会很忙。
    而许敬宗,则是负责大明宫的建设,虽然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是李想操不了多少心,可见他的能力。
    虽然许敬宗被列入奸臣榜,但李想并不在意。
    说白了,没有两把刷子,想上这个榜单都上不去。
    所以,李想更倾向于前者。
    至于个人的道德,则是需要制度来约束和监督。
    “王爷,延族是个能干的人,虽然以前名声不显,但做起事来还是很有一套的。”
    刘谨可不是一个怕被人抢了位置的人,他知道燕王府这段时间会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自己根本就插不上手。
    与其等着李想先说,还不如主动出击。
    “大明宫二期也差不多完工了,明天就通知许敬宗,让他负责学校的建造工作。”
    “好吧,延族确实是个好人选。”
    ……
    燕王府的印刷作坊最近有些忙碌。
    其他的印刷作坊,一年也就出那么几本新的书,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复印的。
    但是燕王府的印书作坊,却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接到了十多本的印书,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中。
    在李想的计划中,学校的教学内容和以前一样,以识字为主;小学教育相当于后世的小学和初中,一共六年,然后再去渭水以北的观狮山学院学习,一共十年的时间。
    至于观狮山学院的教学内容,每年可能都不一样。
    总的来说,李想是想把未来的高中、大学里学到的东西,都放在这里,当然,四书五经,也要学。
    这样的话,六岁就能上小学,十六岁就能毕业了。
    在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如果有人想继续留在学校,李想也不会拒绝。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燕王府已经有了自己的私塾,从这些私塾中挑选出几个有天赋的人,教他们数学等等科目,这些都是新学校需要的。
    毕竟,教育这种事急不来,李想还是有耐心的。
    “二哥,你这本新写的数学书,比我在课堂上讲的要好理解的多。”
    李治捧着本书,和李想坐在一起,津津有味的看着。
    自从他开始学算术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据说他已经把皇宫里所有的算术书都看了一遍。
    他才多大?
    “以前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但现在,我把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整理了一遍,从简单到复杂,每一步都很有条理,逻辑也更清晰,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李想嘴上这么说,心里却道:这还用说吗?这是多少老师毕生的心血。只要稍微修改一下,放到大唐,就会变得和普通的书不一样。
    “二哥,我昨天看到你教各大作坊的会计,还有那些新式的账本和算盘,我就在想,为什么不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会计都学一遍这个?”
    李治看了李想一眼,眼中满是纯真之色,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就是不能普及。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3/3507/26179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