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这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不冻死

推荐阅读:史上最强炼气期刚下山,就被五位师姐宠上天军阀:就发了点小财,真没建国好好好,我抢功劳是吧?年代:我和四个小姨子相依为命洪荒:通天!你徒弟又作死妻女死祭,渣总在陪白月光孩子庆生模拟人生:我为众生开仙路北宋第一女官内娱街溜子,开局带劫匪狂飙

    “今日紫宸殿,特别暖和。”
    工部尚书段伦连忙道。
    此言一出,群臣议论纷纷。
    “可不是,今日的紫宸殿,倒是比往日暖和了许多。
    “炉子都架好了,你没看到吗?”
    “陛下体恤臣我等,实乃臣等之幸!”
    李世民听着群臣的议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是啊,段爱卿所言极是,今日的紫宸殿,倒是比平日里,要暖上几分。”
    “原因就在这些炉子上。”
    “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从清晨开始,炉子里的火焰就一直在燃烧,期间没有添加任何柴火木炭?”
    此言一出,群臣皆是一惊。
    没错!
    这段时间,好像没人给炉子里加过柴火吧?
    这些火炉,还在熊熊燃烧呢!
    这是什么玩意,怎么这么耐烧?
    哪怕是最好的木炭,也得换两次了吧。
    “诸位爱卿,这里燃烧的,就是定襄出产的煤了。”
    李世民得意地说道:“十八个炉子,每一个炉子都要用六斤煤,那就是一百零八斤煤。”
    “一百零八斤煤,诸位爱卿猜猜看要多少钱?”
    听到李世民的问话,所有的大臣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看着满朝文武好奇的目光,李世民哈哈大笑:“八文钱一斤,一共八百六十四文钱。”
    “一贯钱不到,却能让这大殿暖和一个早上,可划算啊?”
    划算对!
    太划算了吧!
    一贯钱,就能让朝堂上的大臣们暖和一早上,那还能不划算么。
    在座的大臣们虽然不知道粮食的价格,也不知道柴火的价格,但基本的生活常识还是有的。
    户部尚书戴胄是最兴奋的一个。
    “不知道陛下,这种东西,每天要用多少煤?”
    李世民微微一笑,解释道:“这个炉子叫煤炉,用的就是煤。”
    “火候的大小,是可以调节的,如果只是维持火焰不灭的话,一天只需要四斤,但如果是无限制的话,一天能烧八斤以上。”
    按照最低的价格,四斤要三十二文钱。
    这比柴火要贵上一些,但比木炭要便宜得多。
    不过,柴禾、木炭这些东西,都是根据市场行情而变动的。
    此外,这还是根据最劣质的木柴计算的。
    天气冷了,价格就会涨一倍,甚至更多。
    每一天的价格都不一样。
    平均一天要三十文。
    “陛下,这煤虽好,可价格却是有些高了。”
    戴胄的眼眸中闪过了一丝失望之色,道:“如果一斤六文钱,那就是二十四文钱,比烧劣质柴火还要便宜,这对百姓来说,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李世民微微一笑,道:“戴爱卿,你要知道,八文钱是正常的价格。”
    “其实,这种煤炭,在定襄的价格,只有两文钱一斤!”
    “另外,鳏寡独孤,每个月可以领到一百斤煤。”
    戴胄张了张嘴,道:“两文钱!”
    如果真的是两文钱一斤的话,一户人家一天也就八文钱。
    这也太便宜了吧!
    而且鳏寡独孤,每月可领一百斤煤!
    “根据定襄刺史府的文书,定襄今年有两万三千多户人家,自从卖了煤之后,还没有一个人被冻死!”
    李世民又说出了一句话。
    京兆府的尹韦澳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生怕陛下问起,京兆府到底有多少人冻死在这寒冷的天气里。
    戴胄纳闷道:“陛下,长安的煤是八文,定襄的煤是两文。”
    “差距有点大啊。”
    李世民道:“这些煤炭产自五台山,运到长安,路途遥远,损耗极大,所以价格不菲。”
    “不过,在定襄的价格却很便宜。”
    “再说了,这些煤虽然贵,但也比劣质柴火好多了。”
    说完,又看了看群臣,说道:“各位爱卿,朕准许燕王到定襄开矿开矿,并不是纵容他胡作非为,谋取私利。”
    “而是为了让大唐的子民们,冬天不会再有人被冻死了!”
    “朕这么做,是为了大唐的子民!”
    大臣们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陛下一开口,就将天下苍生放在第一位,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事已至此,不如诸位商量一下如何?”
    李世民微微一笑,道:“你们都知道,现在取暖,都是依靠柴火和木炭,而这些东西,却是不可能永远都用不完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长安这一带,历代以来,无论是修建宫殿,还是架桥铺路,甚至是修缮民居,都要砍树。”
    “长安以南,光秃秃一片,你要知道,一棵树苗,至少要数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
    “这些树,总有一天会被砍光。”
    “那我们岂不是要把钟南山给砍完了?”
    钟南山,有仙都之称,方圆四十多里。
    群臣默然。
    现在对木材的需求很大。
    建筑,生火,木炭,造纸,等等,都离不开木材。
    木柴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陛下所说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侯君集再也无法保持镇定,他已经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这就是在为开矿造势。
    “陛下,煤炭可以代替木炭吗?”
    李世民点了点头。
    “把煤藕拿来!”
    挥了挥手,便有小太监端着一盘煤藕走了进来。
    群臣伸长了脖子,想要看清楚。
    这煤藕,看起来还真就像是莲藕。
    那是一个圆柱形的东西,中间有许多小洞。
    煤藕两个字,就是李世民取的。
    他嫌煤球这个名字不好,就给它起了个煤藕的名字。
    “诸位爱卿请看,这便是那炉中的煤藕。”
    大臣们顿时窃窃私语。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3/3507/261778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