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说网,新阅读小说网,阅读小说阅读网 > 军史小说 > 倒反天罡 > 第二百五十章 臣请诛于允忠,满门抄斩!

第二百五十章 臣请诛于允忠,满门抄斩!

推荐阅读:水缸通古代,我囤货救下王爷满门女市长的男大秘高手下山被七个姐姐宠上天道侣三千娱乐:混在娱乐圈边缘的日常万古帝婿[综英美]第二人生在哥谭我在修仙界开发新技术人类群星闪耀时万古之王

    养心殿里,红烛摇晃。
    太监们都已退出了养心殿,只有八个宫女还在殿内值守。
    朱祐樘对着顾氏招了招手:“到朕这来。”
    “是。”
    顾氏深吸一口气,缓缓上前。
    此时顾氏心里,心乱如麻。
    因为张婉儿的关系,她心中的激动和欢喜,已经当然无存。
    心中有的,只剩下紧张和忐忑。
    她不知道今夜过后,这后宫之中,又是何等局面。
    她还能不能回到,从前那种清冷安静的日子。
    朱祐樘看着缓缓走到自己面前的顾氏,伸手挑起她的下巴,端详着她的容貌。
    顾氏作为朱祐樘亲选的嫔妃,容貌自然算是上佳,但和张婉儿,陈圆圆,柳如是比起来,可就差远了。
    顾氏是很典型的北方女人长相,身材高大丰满,阔面重颐,天圆地方,鼻梁高挺,嘴巴偏薄,五官立体,颇有古典韵味。
    她不似陈圆圆和柳如是那般,柔美可人,让人一眼就喜欢上。
    而是属于越看越耐看,挑不出什么毛病的那种。
    “不错,前段时间是朕不好,倒是冷落了你,你不会生朕的气吧?”
    顾氏连忙回应道:“嫔妾不敢,陛下公务繁忙,嫔妾无力为陛下分忧已是惶恐,又怎敢与陛下置气?”
    “不生气就好,时候不早了,就此歇息吧。”
    “是,陛下。”
    朱祐樘拉着顾氏的手,走向殿后的龙床。
    “陛下……”
    顾氏柔柔一声,已被朱祐樘拥入怀抱。
    床帐轻落,红烛新停,又是一夜鱼龙舞。
    ……
    翌日。
    卯时一刻,朱祐樘便被钟鼓司的晨钟唤醒。
    宫女太监们在养心殿内忙前忙后,伺候朱祐樘起床。
    司礼监的太监们,更是早早地侯在了养心殿外,等候朱祐樘的命令。
    朱祐樘起身后,看了一眼身边依旧熟睡的顾氏,没有吵醒她,独自起了床。
    平日朱祐樘起的要迟些,今日这么早,主要还是因为今天有朝会。
    朱祐樘在宫女的服侍下,穿好朝服后,便走出养心殿,坐上龙辇,朝着奉天门走去。
    这是自朱祐樘回京,清洗完参与京城政变的官员后,第一次开朝会。
    在清洗中幸存的官员们,一个都不敢怠慢,早早地就换上朝服,在奉天门广场上等候了。
    随着朱祐樘来到奉天殿,坐上龙椅,奉天殿广场上的文武官员们,纷纷跪下行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祐樘放眼望去,奉天殿广场上的官员,站位都稀疏了好多。
    朱祐樘上次清洗的力度实在是太大了,殃及京城内上百个部分。
    特别是号称储官之所的翰林院,更是差点没被朱祐樘连锅端了。
    因为储官都死得差不多了,所以补缺的速度有些慢,很多官职都还没寻到合适的人选,只能先空着。
    “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们起身后,便有司礼监的小太监,高声喊道:“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文武百官们个个眼观鼻,鼻观心,站在原地,沉默不语。
    朱祐樘那铁血手段,杀得百官心惊胆寒。
    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招惹这尊煞神。
    朱祐樘等了一会,始终无人上奏,便沉声发问:“没有奏事的吗?”
    朱祐樘眼神扫过之处,百官低紧了头颅,生怕被朱祐樘给注意到。
    朱祐樘又看向站在最前方的官员,六个尚书,三个阁老,皆是沉默不语。
    包括被朱祐樘新提上来的几个尚书,也都不敢多言。
    “既然你们都无要事相奏,那朕倒是有一件事,要请诸位爱卿们,讨论一下。”
    朱祐樘冷哼一声,随后说道:“前两天,朕收到南京兵部尚书张鹏,送上来的题本。”
    “题本上说,南京兵部查获一起下海走私案。”
    “应天府府尹于允忠,和瑞昌县刘大夏的刘氏一族,私造海船,企图下海走私,被南京兵部抓到,人赃俱获。”
    “瑞昌刘氏一族,反抗激烈,拒不投降,已被南京五城兵马司歼灭。”
    “而于氏一族,则是提前被锦衣卫抓捕,押往了京城。”
    “现在于氏一族就在锦衣卫的诏狱里押着,诸位爱卿以为,朕当如何处理这件事啊?”
    朱祐樘此话一出,顿时让那些硕果仅存的江南官员们,心中一凛,面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们在心中感叹,该来的还是要来了。
    下海走私这件事,果然还是躲不过陛下的审查。
    在这之前,张鹏已经暗中与京城这些江南官员,打过招呼。
    他们心中早已有数,互相对视一眼后,便按照约定好的说辞,依次上奏。
    “启禀陛下,禁海是高祖皇帝在位时,就定下的祖制。”
    “于允忠和刘氏一族,罔顾祖制,私自下海,必须严惩!”
    “微臣提议,立刻处死于允忠等人,以儆效尤!”
    礼部侍郎章宁上前一步,拱手以请。
    朱祐樘目光移到章宁的身上,面上不露声色,没有泄露一丝一毫的情绪。
    但他已经在心里,回想着章宁的籍贯了。
    章宁,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
    想到这里,朱祐樘心中便划过一丝冷笑。
    章宁自认为,自己的建议,还算是安全。
    朱祐樘不是喜欢杀官吗?
    自己的建议又不是要保于允忠,而是要除掉于允忠,朱祐樘再怎么愤怒,也不能迁怒到自己身上来吧?
    但面对朱祐樘的目光,章宁心中还是难免有些惴惴不安。
    但很快,又有一位官员站了出来,分担了章宁身上的压力。
    “章侍郎所言正是,祖宗之法,绝不可变,于允忠身为应天府尹,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微臣以为,不单是要斩于允忠一人,更是要将于家满门抄斩,才可威慑众人,严格遵守禁海制度!”
    说话的人叫黄允,吏科给事中,赣州吉安府吉水县人。
    他和章宁一样,总觉着劝朱祐樘杀官,一定错不了。
    只要不是开口为于允忠求情,朱祐樘肯定不会为难自己。
    紧接着,又有数名江南官员站了出来,纷纷要求朱祐樘,严惩下海走私之人。
    江南籍贯的官员,要求严惩私自下海走私的江南官员。
    乍一看,还真觉得这些官员,对大明皇帝忠心耿耿,大义灭亲,忍痛严惩自己的同乡。
    但细细想来,却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些官员只不过是在努力和于氏一族,刘氏一族做切割,从而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已。
    这些南方的走私集团,确实够狠,对自己人也如此绝情。
    在明知营救不了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将刘氏一族和于氏一族彻底消灭,从而来保住其他人的利益。
    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之后,心里寒不寒,酸不酸?
    历史与政治的复杂性就在于此,看似与自己立场非常矛盾的举措,其实都是因为核心利益的变化。
    搞不清楚历史人物的利益关系,那就如同雾里看花一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明明是一个为己谋私的奸臣,却在某一件事上,表现得像一个忠臣一样。
    所谓大奸似忠,就是这个道理。
    但只要深剖历史,理清他们的核心利益关系。
    便不难看出,其实驱动这些历史人物,做出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甚至是矛盾的举措的根本原因,非常简单,并且从未改变。
    只有两个字,利益。
    朱祐樘没有出声,只是暗暗将这些人记在了心里。
    这些要求严惩于允忠的官员,无一例外,全是江南籍贯的。
    其他地方的官员,因为事不关己,所以选择高高挂起,站在原地一言不发,根本就不掺和这档子事。
    朱祐樘的目光,在文官官员身上扫视了一圈后,看向了自己重新起用的,刑部尚书何乔新,点名提问。
    “何爱卿,你是刑部尚书,你来说说,此事朕当如何判罚?”
    何乔新之前提到过,他是赣州广昌府旴江镇人,是六部尚书中,唯一一位江南籍贯的人。
    朱祐樘故意点名让他谏言,就是在试探他的立场。
    若何乔新也只是轻飘飘地来一句,处死于允忠之后,就没有后续的话。
    他这个刑部尚书的位置,也就做到头了。
    何乔新被朱祐樘点名后,脸色顿时一沉。
    他快步走出队列,手执笏板,恭敬一礼:“回陛下,臣以为,确实应当严惩于允忠等人。”
    “但走私一事,牵扯诸多,应当不止有这两家人涉及其中。”
    “陛下可命张鹏继续调查,顺藤摸瓜,彻底清查走私一事,将走私势力,一网打尽!”
    何乔新的建议,在其他官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扩大调查范围,清查更多的走私势力。
    看来何乔新也看出来了,朱祐樘斌不满足于只处理于允忠一人,而是想要扩大战果。
    那他就抛砖引玉,企图通过交出更多的走私势力,用来平息此事。
    但何乔新依然只是避重就轻,根本就不谈江南走私案的根本原因。
    朝中的江南文官们心中一惊,对何乔新的提议,微微感到有些不满。
    做做样子就行了,你这厮怎么还真跟着皇帝一起,对自己人开刀呢?
    谁知道,后面被张鹏交出来的倒霉蛋,是不是自己的家族呢?
    而朱祐樘对和何乔新的提议,也并不感到满意。
    江南走私案,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松结束?
    朱祐樘要的,远比这些江南走私集团们愿意给的,要多得多。
    朱祐樘面无表情地看向何乔新,沉默了好一会,才说道:“于允忠确实该死,只是朕有些不明白。”
    “之前刘大夏口口声声地说,下西洋一事入不敷出,有弊无利,下一次西洋要耗费数十万钱,而受益甚微。”
    “既然如此,那为何江南的官员们,又争先恐后地下海走私,屡禁不止呢?!”
    “难道是这些江南官员们,喜欢亏钱送温暖吗?”
    “甚至就连私藏郑和航海图的刘大夏,他自己的家族,都在偷偷下海走私呢?!”
    朱祐樘的这个问题,直指官员下海走私的核心原因,一下便令朝中所有江南官员,变了脸色。
    这些官员内心恐慌至极,身体不自觉地打着哆嗦,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他们江南官员们,世世代代,守护了将近一百年的秘密,就要被朱祐樘给戳破了!
    自太宗皇帝驾崩之后,以三杨为首的江南文官们,就拼了命的掩饰郑和下西洋的真相。
    以杨士奇为首的江南内阁阁老们,不惜一连害死两位皇帝,彻底将下西洋之事,从根本上破坏掉。
    宣宗皇帝只下了一次西洋,准备第二次下西洋的时候,人就驾崩了。
    大明皇帝下西洋一事,成功被江南文官们拦了下来。
    到了英宗皇帝亲政后,英宗皇帝就察觉到了下西洋这事,荒废得很不对劲。
    好好的赚钱买卖,怎么说停就停呢?
    所以在斗倒杨士奇后,英宗皇帝便令工部侍郎焦宏,在闽州督造一百二十艘下西洋的海船,准备重启下西洋一事。
    但土木堡之变后,这件事就无疾而终了。
    大明皇帝下西洋一事,再次成功地被江南文官们给阻止了。
    后面被推上来的傀儡皇帝朱祁钰,在于谦面前连屁都不敢放一个,他怎么敢在于谦面前,重提下西洋一事呢?
    所以江南走私集团们,过了舒舒服服的八年,开开心心,放心大胆地走私了八年。
    时至今日,都还有不少江南士绅,怀念朱祁钰这位明君,怀念于谦和朱祁钰这对君臣不疑的模范君臣。
    等到英宗皇帝复辟后,因为英宗一直在清算土木堡之变中参与的官员,同时又在尽力收复文官手中,被于谦窃取的皇帝权力。
    所以暂时没时间重启下西洋一事,八年后英宗皇帝好不容易有了权力,又莫名其妙地驾崩了。
    下西洋一事,也就无从谈起了。
    待到宪宗皇帝登基后,也对下西洋一事动过心思。
    他曾让汪直去兵部讨要航海图,但刘大夏就以一句找不到了为由,搪塞了过去。
    此后,宪宗皇帝也不再提及下西洋一事,甚至都没有处罚刘大夏,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就这样,重下西洋一事,再次无疾而终。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3/3170/23383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