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推荐阅读:我真没想坑儿子啊浮世三千,揽月为仙综影视:阿十换亲后和糙汉大佬结婚了[八零]这名公务员来自大明心痒难耐玄学娇妻人美心狠王爷一宠到底陆昭菱周时阅炮灰女配囤货后,别人流放她度假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被贬三年,皇帝跪求我登基!

    面头这东西可以制作,所以沾亲带故的,端上一碗粮食,就能换回来一块。
    几天时间就扩散到全村,家家户户都有了一块。
    如此一来,老面才是信仰的主角,岳川这个土地公成了充话费送的。
    传到后面,人们只知道老面神却不知道土地公。
    信徒们把老面请回家,用家里最干净也最好看的盆或碗供起来。
    和面的时候把老面请下来,和完面再分出一块端回去,继续供。
    蒸出来的馒头,先请老面神尝一尝,请老面神赐福,让自己家一斤粮食能做出三斤饭。
    贪心一点的,就祈祷能做五斤饭甚至十斤饭。
    得知这事的岳川哭笑不得。
    你随便供点什么不好,偏偏要供馒头,你知道这对酵母意味着啥嘛。
    别说赐福了,不怪你就不错了。
    不过岳川笑过之后,心中有些淡淡的悲伤。
    华夏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从来就没有真正吃饱过。
    饥饿不但是伴随终生的阴影,更是祖祖辈辈挥之不去的噩梦。
    即便新中国建立后,人们依旧被饥荒折磨。
    三年饥荒时期,全国上下都在努力钻研粮食技术。
    比如一斤粮食做三斤饭、五斤饭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
    那个时代真的在研究,而且研究出了重大成果,受到表彰。
    这是真事事件
    没有具体图片,只有文字资料,大家自己理解吧
    现在岳川才明白,“粮食增量法”并非荒诞不经,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华夏人祖祖辈辈的梦想。
    就像稻下乘凉一样。
    最底层的人并不懂什么“家国天下”,他们只有一个最卑微也最朴素的愿望。
    吃饱,不挨饿。
    岳川专门跑到厨房看了一眼和面盆。
    看过之后叮嘱胡三胡四胡五胡六说:“以后,这就是咱们家的老面神了。”
    说出这个名字,岳川自己都笑了。
    怎么有点飞天意面神教的感觉。
    是不是有点太随意了?
    小狐狸们也笑得嘻嘻哈哈。
    不过再看向和面盆时,它们多了一份认可。
    不再是看器物了,而是看向与自己等同的生灵。
    岳川想了想。
    酵母菌几乎无处不在,凡是有土壤与水的地方都有酵母菌的踪迹。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酵母菌是不同的。
    不同的酵母菌,最终导致食品风味不同。
    以啤酒为例,啤酒生产的四大物质为大麦(大米)、啤酒花、酵母、水。
    虽然这四种物质都对啤酒的品质与风味产生影响,但大麦(大米)、啤酒花、水更多侧重啤酒的品质,而酵母则偏重啤酒的风味。
    要想使一款啤酒具有独特的风味,重点在酵母菌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啤酒被调侃成“工业啤水”的原因。
    白酒也同样。
    之所以有五花八门的白酒,根源就在酿酒使用的酵母上。
    这种风味是很难复制,或者几乎不可能复制的。
    比如茅台酒。
    只能在茅台镇特有的环境下酿造。
    出了茅台镇都酿不出来一模一样的酒,原厂原班人马都不行。
    土地庙中的酵母与窑厂的酵母算是同种同源。
    借助传教的形式,它们被传播出去。
    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它们的某些特质还是相同或者相似的。
    再加上香火供奉,这种特质会变得更加明显。
    随着人们的口味一代代传承下去。
    同样两个馒头,人们吃一口就能分辨出哪个是老面神的,哪个是假冒的。
    想了想,这个老面神,还挺有意思的。
    想通此节后,岳川也懒得去辩解了。
    爱信就信吧。
    反正很多东西,不信则无,信则有。
    以前没有老面神没关系,咱给它立个牌牌就有了。
    于是,窑厂的土地庙中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小狐狸,一个小狐狸手中端着盆,一个小狐狸手中捧着比脸还大的馒头。
    老面神就在那个盆里。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3/3063/22589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