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英雄还是张苍水

推荐阅读: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剑帝道上青天逃荒:我的系统能暴击抽奖旧爱新欢我一个C级天赋,无限进化很合理吧重生后我血洗全家户口本女总裁的全能兵王民俗成真:我在诡异世界封神了顶级奸商:无敌从贩卖军火开始

    死去的文坛领袖钱谦益不足以激励吴三桂,那活着的督师阁部张苍水呢?</br>  让王五倍感震惊的是张煌言竟欲只身前往昆明劝说吴三桂起兵反清。</br>  理由他是大明朝的兵部尚书,也是永历朝廷的大学士,某种程度上地位等同二十年前弘光朝的督师史可法。</br>  甚至可以说是明朝正统势力如今唯一的象征。</br>  不管是西营的李定国,还是顺营的李来亨,亦或海营的郑成功,从根本上来说都不是明朝正统力量,全是当年明朝眼中的“贼匪寇盗”。</br>  因此这些势力在一些明朝正统官员、士绅心中其实不能代表明朝。</br>  反而出身将门集团的吴三桂才是明朝正统势力的延续。</br>  根正苗红那种。</br>  故而这么多年来一直有明朝官绅秘密劝说吴三桂反正归明,对吴三桂的策反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br>  最远的肯定是当年史可法对吴三桂的招抚,最近的便是查如龙血书案。</br>  韩王、东安王、宁术王等,也并非真正的藩王继承者,只是永历朝廷出于抗清需要临时给予的册封。</br>  也就是这些人都是没了祖上富贵降为平民的普通宗室。</br>  世上如今真正的亲藩,算起来只有鲁世子一人。</br>  这位本应该被推举为新天子以号召天下,奈何却被郑氏弃之不用,连宗俸都给停了。</br>  真要推举明室正统代表前往昆明劝说吴三桂反正,肯定是鲁世子最佳。</br>  但鲁世子被郑氏看管不可能交给张煌言,西山的韩王、东安王不具备宗藩正统性,吴三桂压根瞧不上他们,所以去了也起不到作用。</br>  西山那边也不可能让韩王和东安王冒这个险。</br>  张煌言想到的最佳人选就是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自己。</br>  昨日听罗子木说王五剃发后一直致力于促反吴三桂,当时只觉这事不太可行,因为之前有很多人都尝试过,但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br>  然当得知吴三桂部将竟有不少人暗中反清甚至还秘密帮助明军后,张煌言不禁改变先前看法,认为吴三桂的部将敢大胆帮助明军,除了这些将领本身对清廷不满外,只能说明是吴三桂刻意纵容的结果。</br>  或者说这些将领的反清思想是吴三桂有意形成,如此可待机而变,不致事到临头内部主张不统一。</br>  这就有了游说吴反正的基础。</br>  随着明朝势力在大陆的覆灭,清廷这几年对吴三桂的猜疑也日渐加深,不断削弱其权力,本就引起吴三桂及麾下诸将的不满。</br>  满八旗不能征战的事实又在西山暴露,种种因素结合,张煌言觉得此时或许正是劝反吴三桂的良机。</br>  为此,他决定亲自前往昆明以明室正统第一人的身份,劝说吴三桂反正归明。</br>  只要吴三桂肯起兵,张煌言甚至可以督师兵部身份帮助吴三桂参谋军事。</br>  众人却是纷纷劝阻,都道吴三桂反复小人不足信,尚书此去同羊入虎口有何区别。</br>  万一吴三桂翻脸不认人,那尚书大人岂不是白白牺牲么。</br>  反对最激烈的是总兵郭法广和参军徐元耕。</br>  王五也反对张煌言去昆明冒险,他还是认为张尚书去台湾辅佐郑经才是最好的选择。</br>  毕竟,郑、耿反目影响到了东南战局发展,令得清廷能够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吴军。</br>  而张煌言的存在能有效弥合郑、耿间的矛盾,只要能将清廷在东南的军事力量消灭、牵制住,中线战场就不会因为吴三桂的死崩溃。</br>  张煌言若是去昆明,能成功说服吴三桂提前起兵肯定合乎王五“复天下”的谋划,但要是不能说服吴三桂并因此死在昆明,于王五而言无疑亲手将这位民族英雄推上了死亡台。</br>  毕竟,促反吴三桂是他提出来的策略。</br>  如此,自是不愿张煌言冒这个险。</br>  他毕竟不是吴三桂肚子里的蛔虫,焉知老家伙会不会拿张煌言的人头向清廷表明自己无心造反。</br>  诚然吴三桂部下都是脑后长反骨的悍将,二女婿胡国柱更是吴军当中唯一旗帜鲜明提出“恢复宗国故明”之人。</br>  可部下和女婿们终是没法做吴三桂的主。</br>  但张煌言却是主意已定,竟是不容众人劝说,执意要亲往昆明。</br>  “二十年前我随忠介钱公肃乐起兵于宁波,后随鲁王入据舟山,此后追随定西侯左右,四入长江,于这洋上苦苦支撑,一心图兴复,奈何种种努力皆因时势不再而无果,是谓不可为而为之</br>  然今日局面大厦显然不支,作为明室孤忠,但有半点补救手段我都当竭力去做,至于个人性命,又有何可惜的。”</br>  张煌言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认真思考才决定去昆明。</br>  原因是他已经没有能力再在浙江沿海活动,如今悬嶴岛上明军连同伤员加在一起也不到五百人,船只更是所剩无几,缺衣少粮没法再支撑下去。</br>  他也无意去西山同忠贞营会合,因为在他看来西山就是個牢笼,进去容易出来难。</br>  到了那里也只是苟延残喘。</br>  更不愿去台湾,于东宁郑经他是不抱任何希望的。</br>  凭借自身无法复明,不如冒险前往昆明,以搏取复明的最后机会。</br>  为让众人相信自己不是鲁莽冒险,其又分析说吴三桂有三反。</br>  第一反,其部将皆是悍勇之人且都在壮年,这种人通常都是雄心勃勃之辈,因而必定都希望吴三桂能更进一步,如此他们也能随之飞黄腾达乃至为开国功勋。</br>  第二反即清廷始终是要削藩的。</br>  大一统王朝必削藩,这是历史定律,不受任何外力因素而改变。</br>  张煌言认为只要清廷削藩,那吴三桂就得撤藩回到关外,如此吴三桂的部下绝大部分的仕途便告终止,也很难享受之前的种种特权。</br>  “事涉自身利益,吴的部下岂会坐以待毙,任由清廷剥夺他们的权势?”</br>  此二反乃是张煌言对吴三桂部下人心的分析。</br>  第三反却是对吴军构成的分析。</br>  吴军其实就是明军。</br>  一为原明朝关宁军;</br>  二为吴三桂陆续收编的西营人马,也就是晋王李定国的部下;</br>  三是云贵川一带的原明朝正规军。</br>  这三种人不管哪一种,都是清廷并不放心的力量,现在三种人却全部汇聚在吴三桂麾下,纵是吴三桂自个没有反意,清廷也不可能信他。</br>  “我年适五九,快到知天命的年纪,再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恐这辈子就再没有机会,更怕他年,西台恸哭,人泪成血!屈指兴亡,有多少孤忠大义冰清玉烈,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如此,又岂能少我张苍水一人?”</br>  望着一众担心自己安危的部下同王五等人,张煌言摇了摇头,“便我真为吴三桂所害,你们也不必为我伤心,要知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91/451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