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余姚王先生

推荐阅读:离婚后,绝美老婆哭晕了身为炼丹师,一颗丹药涨一年修为聚宝仙盆侯府忘恩义?摄政王撑腰,不原谅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官声之巅峰权力流氓帝师:爆改扶苏黑道太子爷天下长宁直到成为男主们的爱欲逍遥四公子

    浙江余姚。</br>  王五一行以行商身份于此地已经等了两天。</br>  原因是罗子木需要疏通沿海守边的绿营兵“保护”他们出海。</br>  这事听起来荒唐,实则却是眼下沿海普遍情况。</br>  也就是禁海令在实际操作中,负责执行此令的官兵却是变着法子从中捞钱。</br>  众所周知,明朝在长达三百年的历史中,有过短暂的禁海政策。</br>  但是明朝是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也就是从事走私,不禁渔业生产和海盐生产,也不会强令沿海居民内迁。</br>  而清朝的禁海则是禁止沿海三十里居住居民,禁止任何船只下海,结果造就了一条从中国苏北直至广东廉州的一条长达数千里的无人环形带。</br>  这个政策不仅导致数百万人死亡,也导致从苏北到广东所有的渔业生产全部停止,所有的海盐生产也全部搁置。</br>  福建、浙江、苏北的盐业生产为之重创。</br>  结果就是盐价相较明朝时期涨了数倍也不止。</br>  同理,海鱼在市面上价格也较过往高出若干。</br>  高利润必然导致胆大之人冒险逾界煮盐,走私贩盐,出海打鱼。</br>  一开始,各地清军对于禁海令执行很彻底,但时间一长当利益链出现后,难免就会出现“口子”,等到这个“口子”渐渐形成产业链后,五花八门的事情就出现了。</br>  去年浙江巡抚赵廷臣给朝廷奏报:“虽汛地谨防,而逾越不时可通,有佩鞍穿甲追赶者,明是押解缉捕,实则暗中护送,乃为利益均分。”</br>  什么意思呢?</br>  就是不少官兵因为利益原因,私下同盐贩子、渔贩子达成“默契”,允许他们在自己辖区从事朝廷不许经营的诸事。</br>  还包括草贩子。</br>  何为草贩子?</br>  就是贩卖芦苇的。</br>  沿海地区芦苇产量可是很高的。</br>  要是遇到上面下来巡查的,这些官兵就会装模作样缉捕这些盐贩子、渔贩子、草贩子,可等巡查的一走马上就把人放了。</br>  久而久之,长达几千里的无人区内“官匪勾结”现象愈演愈烈,根本无法禁止。</br>  甚至有官员因为缉拿严厉反被下面人暗杀的。</br>  归根结底,利益二字。</br>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br>  清廷高层对此也是无奈,毕竟迁界禁海靠的就是绿营兵和沿海官府,真要大动干戈严查弄不好会将官兵逼反投了海贼。</br>  因而只要不是与海贼私通,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br>  罗子木现在联系的就是驻扎在观海卫的绿营水师某些胆大妄为之徒。</br>  其实这支水师过去就是明军,里面不少人同罗子木熟悉,有的还是张尚书安插过来的卧底。</br>  有这些人帮助,再花些银子上下疏通,王五一行才能通过海上封锁去见张尚书。</br>  原本王五是准备从吴淞口直接出海的,可江宁巡抚衙门近来突然下令吴淞口水师提高“战备”,就是不准任何船只出海,同时也加紧对可疑人士的盘查。</br>  力度很大,搞的王五都不敢在昆山久留。</br>  要是就几个人,王五绝对能蒙混过去。</br>  但他随员除留在江南从事市场调研,购买物资外还有二三十人,另外还有柳如是母女。</br>  人多动静就大,加之他们操的是外地口音,柳如是母女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如此想从“上海”出海,基本没有可能。</br>  无奈,只得转而以行商身份前往浙江,通过罗子木在浙江的秘密“渠道”出海。</br>  时间上要多耽搁三五天。</br>  钱谦益的“遗书”,王五交给了“普明头陀”归庄。</br>  归庄并不知道这封老宗伯的遗书是伪造,也不知道王五的真实身份。</br>  罗子木只说王五是张尚书的人。</br>  这封遗书也是河东君所给。</br>  为了将老宗伯遗书成功带出来交到复明之士手中,河东君这才离家出走。</br>  之所以不告知归庄实情,不是怕归庄不可信,而是让此事更可信。</br>  试问,连归庄都不疑钱谦益遗书有假,谁还能怀疑呢。</br>  看过遗书后,归庄沉默许久,方道:“未想老宗伯对吴三桂如此看重,将复明希望寄托于此人,唉,我虽对此贼恨之入骨,但若有一线希望,我不会阻挠。”</br>  言罢,叹了一声:“可惜亭林身在他乡,不知踪迹,否则由他携书亲至昆明,当能令吴三桂意动。”</br>  王五和罗子木对视一眼,他们心目中最好的送书之人就是顾炎武,只此人踪迹飘忽不定,实难寻觅。</br>  归庄继而说道此书就由他送到昆明。</br>  王五点头同意,顾炎武之下归庄已是最好选择。</br>  然却不知其走后,归庄就提笔给自己写了遗书。</br>  遗书是写给其外出谋生不知所终的儿子。</br>  信中只字不提钱谦益遗书,也不提自己将去昆明,只以父亲口吻与儿子说了些家事,最后交待儿子将来若有能力便给曾祖归有光汇刻书集。</br>  次日,归庄便将自己未曾卖出的书画皆赠予那小沙弥三儿,也未与寺中主持和尚告辞,更没有对熟络的复明之士透露,轻装简行直接前往昆明。</br>  竟是抱定一去不复返之志。</br>  王五这边在余姚等侯出海时,忽的想起一事,叫来狗剩让他带人到余姚城中找那些开私塾的,并指名是一個王先生开的私塾。</br>  狗剩听的莫名其妙,但五哥让他办的事肯定不会推脱,便同人在城中找了起来。</br>  开私塾的相当好找,因为有牌可寻。</br>  余姚又是座小城,只半天功夫便打听到地方。</br>  正与柳如是说话的王五忙告了个罪,同狗剩赶到那私塾门口,然并没有进去只在不远处扮作闲人随意看着。</br>  “大人,打听清楚了,这家私塾是个姓王的开的,但他是外地人,媳妇姓胡是本地人,附近人说他是大前年打山东过来在此落的户”</br>  曹迪威悄悄过来将打听到的情况说了下。</br>  “噢。”</br>  王五点了点头,视线中不知是学生父母还是邻居的正好到王家去,未几就有个看着不到三十岁的先生出来与人说话。</br>  离的远听不清说什么。</br>  但那王先生模样长得甚是清秀斯文,给人一种亲近感。</br>  狗剩在边上瞧着奇怪,不由问道:“五哥,这人你认识?”</br>  “不认识。”</br>  王五摇了摇头。</br>  “不认识五哥为何要我们找他?”</br>  狗剩更加奇怪了。</br>  “没什么,是我义父一远房亲戚,正好过来余姚便来看看。”</br>  王五随口说了句。</br>  狗剩也噢了一声,继而说既是五哥义父亲戚,那五哥应该过去跟人打个招呼才对。</br>  “这招呼不能打,我怕吓着人家。”</br>  王五笑了笑,示意众人同他回去,竟真的没有过去同那远房亲戚招呼。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91/4514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