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老虎做皇帝
推荐阅读:断绝亲情后,我成了九幽魔神、狂龙出山、随老公进城的乡下小媳妇重生了、四合院:垂钓诸天万物、镇神、我就吃个瓜,捡走穿越者系统、重生60带空间、官道生香、舒兰舟林牧瑶、系统绑错人后,我的修仙路走歪了、
茅麓山主寨,明字大旗随风飘扬。</br> 代表前营的黑色旗纛,代表后营的黄色旗纛,代表左营的白色旗纛,代表右营的红色旗纛,代表中营的青色旗纛分列在明字大旗两侧。</br> 寨中不时有鼓声响起,每一声鼓都代表一位都督的到来。</br> 今日,是公议大会。</br> 在燕子寨,王五没能说服洪育鳌、潘应龙支持和谈,哪怕他指出清廷与三藩必有一战,届时半壁震动才是抗清军民复天下的最好时机。</br> 眼下一昧坚持,不过无谓牺牲,是以必须隐忍以待大势。</br> 为了得到二公支持,他甚至连三藩之乱的时间点都给了出来。</br> 少则五年,多则八年!</br> 也就是只要熬过这几年,基本快偃旗息鼓的抗清斗争就将迎来一个想象不到的大**。</br> 然而洪、潘二人却固执认为将复国希望放在一个大汉奸身上,简直是大明朝的耻辱,也是抗清军民的耻辱。</br> 并认为吴三桂不可能反清!</br> 原因是吴三桂早就是鞑子最忠实的走狗,否则不会带兵出国追杀永历朝廷勒死先帝。</br> 洪部院更指出早在甲申年清兵刚入关时,就有弘光朝阁部史可法联络过吴三桂,可吴三桂却不为所动,依旧为清廷卖命。</br> 时清廷不过才窃居京畿一带,明朝犹有天下大半,何以嘴里喊着借兵复君父之仇的吴三桂甘为清军所驱?</br> 还不是此人压根没有复明之念么。</br> 后来清廷屡屡打压吴三桂,吴三桂是如何做的?</br> 除了老实带兵出关回锦州,就是替清廷不遗余力屠戮抗清军民!</br> 从始至终,都没有显出半点反清之意。</br> 如此一个铁杆汉奸,怎么可能反清呢!</br> 将复国希望寄托在这么一個人身上,是荒唐还是可笑?</br> 说的王五哑口无言。</br> 因为洪部院说的其实也是事实,吴三桂真就是被康麻子给逼反,而不是他自个真要反。</br> 此事他知道,别人不知道。</br> 就事论事,眼下将复天下的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的确不合适,也太过飘渺。</br> 但无法同清廷达成和谈,鳌拜恼怒起来不顾一切督剿,茅麓山怎么撑下去?</br> 明军如今根本不具备和清军在正面战场堂皇一战的实力!</br> 就是他王五也不可能再“偷机取巧”了。</br> 湖广方面如今防他跟防贼差不多。</br> 别看董学礼表面听穆里玛的话按兵不动,一幅配合和谈的样子,实际老家伙偷偷摸摸的调了不少兵卡住了武昌、荆州周边要道。</br> 防什么?</br> 还不是防和谈破裂,王五留在武昌、荆州的人马窜出来攻击清军防线后背么。</br> 事情就这么僵了下来。</br> 眼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韩王考虑再三决定将此事“公论”,即召集总兵以上将领于主寨共同讨论。</br> 以求少数服从多数。</br> 王五没有办法,只能同意公论。</br> 也越发觉得领导权的重要性。</br> 没别的办法了,只能希望虎帅、郝帅、袁帅及诸将领能够将眼光看得长远一些。</br> 最先赶到主寨的是曾配合王五打出黄龙山大捷的左都督郭升,其在寨门处碰见从青龙寨赶来的右都督梁国运。</br> 郭升是原明朝的柳沟副将,梁国运却是“摇黄十三家”之一“日行十万”呼九思的部将。</br> “摇黄十三家”是前几年活跃在川东境内的抗清武装组织,成份很复杂,有和闯军一样农民军出身,也有当地的大地主和明朝正规军。</br> 领头的“摇天动”和黄龙实际是大西军出身,因为是这两人联络各家共盟,所以便称“摇黄十三家”,清军则蔑称他们为土暴子。</br> 一群土匪的意思。</br> 之所以摇黄也号称“十三家”,便是因为这“十三家”名号出自崇祯八年农民军的荥阳大会,打那以后不管哪路人马但非明军建制的,便都喜欢自号十三家,如此听着十分响亮。</br> 夔东十三家也是这个意思,并非真的有十三家。</br> 不过摇黄十三家大部分都降了清,只有少部分战死。</br> 前番被王五阵斩的清军总兵于大海就是“摇黄十三家”之一。</br> 梁国运是在主将呼九思战死后带着所部投奔的忠贞营,李来亨为其向永历朝廷请了折冲将军印前军右都督一职。</br> 相当于上将实际干了个团长差事。</br> 因是突然接到通知来主寨军议,所以梁国运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便拉住郭升询问。</br> 郭升是第一个知道王五与清湖广方面秘密议和的,王五去四川绿营“借路”时也派人告知郭升请其转告三帅予以配合。</br> 微一思索,郭升便将此事说出。</br> “议和?议他个蛋和!”</br> 不想梁国运气不打一处来,“满鞑子被咱们打的就差全军覆没,陕西的绿营也被咱们撵的跟狗一样,这当口不乘胜出击打开局面却同清军议和,脑子坏了不成!”</br> 问郭升什么意思,是支持继续打还是真同清军议什么蛋的和。</br> 郭升摇了摇头:“是战是和得看虎帅他们怎么决定。”</br> “虎帅铁定不会同意议和的!”</br> 梁国运能自愿追随李来亨,就是看中李来亨是条汉子,也知其性宁死不屈,根本不会同意与清军议和。</br> 心中忽闪过一念头,见四周并无他人,不由压低声音对郭升道:“李家也是出过皇帝的,眼下朱皇帝没了,这江山便没了主人,咱们这些人跟鞑子又尿不到一壶,我看实在不行不如咱们再立个李皇帝出来?”</br> “你别乱来,虎帅不是那种人。”</br> 郭升眉头微皱,心道这个梁国运还真是匪气不改,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想搞顺明之争。</br> “算了,就当我胡说八道。不过咱丑话说在前头,我们这帮人跟鞑子干了这么多年,哪个跟鞑子没有深仇大恨,要么就同他们干到底,真跟鞑子眉来眼去,还不如散伙!”</br> 梁国运摞下这句话后自顾自进了寨,郭升无奈苦笑一声,知道今日这公论怕是不会如王五兄弟所愿。</br> 虽然他是支持停战议和的。</br> 毕竟,这是唯一能喘口气的机会。</br> 暗叹之余只能先进寨再说。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91/450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