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挂印总兵节制右营
推荐阅读:鎏金岁月:带娃渔猎长白山、和师姐结为道侣后,师父变了、无耻之仙、燕子迴时、综武:能看穿女侠恶念的我无敌了、末世:开局我夺取了SSS级异能、系统赋我长生,孽徒却要刨我老坟、惊悚:从副本中拯救绝望少女开始、凡人修仙,万尸铸仙骨、龙头至尊、
各位贤达,求点月票!</br> 看在五哥的份上,拜托!</br> 正月十五,元宵节。</br> 茅麓山根据地却没有任何节日气氛,所有人都在加紧战备,以应对清军即将对根据地发起的大规模攻势。</br> 同时北上入陕的战略已经传达至千总一级军官,李来亨命左都督郭升、前军都督余加日着手军民转移一事。</br> 并命总兵高国玉、王希忠二将率1500官兵加强纱帽山寨的守卫。</br> 此寨控扼明军通往北边原始森林的关键道路,若是丢失,明军便无法经郧阳北上入陕。</br> 当日劝进,尽管三位老帅同监军潘公公等苦苦劝说韩王以天下为重,但韩王依旧拒绝称帝改元,坚称他日驱逐鞑虏者为天下共主。</br> 并称众人若再相逼,便以死明志。</br> 众人见状无奈,劝进遂罢。</br> 王五虽然失望觉得韩王没有担当,不肯为天下人担起责任来,但细细一想,韩王此举也是相当睿智的。</br> 毕竟谁都清楚不管韩王当不当这个天子,将来能否复国成功,他都是“傀儡”。</br> 原因很简单,在这茅麓山坚持抗清的其实都是原大顺军。</br> 革了崇祯命的大顺军余部真把鞑子驱逐了,谁还愿意承认朱皇帝?</br> 所以为免将来尴尬,韩王这才拒辞帝位。</br> 一句恢复中华者为社稷共主,也彰显了这位韩藩胸怀,合了“国可亡天下不可亡”的抗争精神。</br> 只要这天下不沦于满洲胡虏之手,谁当皇帝都可以!</br> 可想,将来不管这支最后的明军能否复国成功,于他韩藩都会善待。</br> 劝进搁浅,老帅们的目光自然是聚焦到了如何应对清军大举来袭上。</br> 为了提高明军战斗力,统一号令,郝摇旗意恢复当年顺军旧制,分设左、中、右、前、后五营。</br> 前营用黑色旗纛,后营用黄色旗纛,左营用白色旗纛,右营用红色旗纛,中营用青色旗纛。</br> 虎帅李来亨欣然同意。</br> 其部有官兵8500人,袁、郝两位老帅残部不足2000,王五同刘亨自巫山带来的将士经两场恶仗,由原先的4000余下降到了2500余。</br> 明军总兵力连同轻伤员加在一起,最多13000人。</br> 三位老帅同监军潘公公商议了下,决定将袁、郝两部统编为用白旗的左营。</br> 将王五部编为用红旗的右营。</br> 李来亨部则统编为前、中、后三营。</br> 俘虏的穆生辉部清军有1800余人,由实力受损的左、右二营瓜分。</br> 左营分了1000人,余下800多归了右营。</br> 在右营指挥人选上,皖国公世子刘亨再次推让。</br> 李来亨遂以钦命提督御营各省兵事大将军一职,授王五挂印湖广总兵衔以节制右营。</br> 右营防区为碑亭寨及相邻的龙口寨。</br> 又因碑亭寨直面清军排桩防线,故王五带右营2000人于此驻守,余千余人连同家眷、女营由刘亨带领驻防龙口寨。</br> 袁、郝两位老帅同家眷、百姓则迁往青龙、张家湾及附近两个小寨安置。</br> 其余各寨由李来亨部驻防。</br> 韩王与安东王依旧同郝摇旗驻于青龙寨。</br> 重病的部院洪育鳌则被李来亨请到主寨专人照料,监军潘公公也随之前去。</br> 因当年对李来亨有愧,洪部院不好意思去主寨,李来亨知其心思亲自上门劝说,洪部院这才放下心结前往主寨。</br> 部署妥当后,王五即带人加强碑亭寨防御能力,原驻守此寨的李复国部已经奉命迁往凤凰寨。</br> 其实寨中防御并无特别需要加强地方,因为本就是地形险要之处,清军若要强攻必得攀崖爬坡。</br> 再有从清军缴获来的火炮助战,王五觉得清军想要从他的地盘过去,不丢下几千具尸体就有点看不起他王耀武了。</br> 期间却与寨中一个世外高人相谈甚欢。</br> 准确说,是個道号“浮尘子”的道长。</br> 据寨中百姓说这位浮尘子道长是打湖南过来的,是当地有名的真人李纯阳的弟子。</br> 永历八年清军攻入湖南时,李纯阳道长率道观3000弟子下山抗清,结果因寡不敌众被清军重创,李道长本人也于此役阵没。</br> 随师傅下山杀敌的浮尘子也受了重伤,被几个师兄弟抬回道观后,竟发现道观已经被人占领。</br> 不是清军,而是一群头上没毛的乡民!</br> 这帮乡民见浮尘子等人都有伤在身,贪图道观财产竟用锄头农具将浮尘子的师兄弟打死,若不是浮尘子命大怕也惨死当场。</br> 师傅、师兄弟皆惨死,道观又被那帮歹毒乡民占据的浮尘子无处可去,流落湖南各地以给人卜卦为生,后闻湖北夔东有明军活动,当即前来投奔。</br> 于这茅麓山一呆就是十年。</br> 起初,王五对这浮尘子也没什么特别感觉,甲申国难以来,僧道抗清的好汉彼彼皆是,并不稀奇。</br> 前世之时,也有道士下山抗日的。</br> 接触之后,却发现这位道长有点意思,竟是十分瞧不起读书人。</br> 尤其是秀才。</br> 动辄就是仗义多是屠狗辈,读书多是负心人,张嘴便是天下读书人都该杀。</br> 说什么弘光元年明朝还没亡,半壁江山犹在时,那北地的秀才们就一个个跑去北京参加满虏的科举。</br> 在此之前,这些个秀才哪个不是义愤填膺,忧国忧民,平日不是写诗痛骂东奴残暴,就是聚会高呼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br> 恨不得书生从戎,马革裹尸。</br> 结果满虏一说开科举,这帮秀才便屁颠颠的去考满虏的试,做满虏的官。</br> 当真是无耻透顶!</br> 所以浮尘子的观点是甲申以来,大明不是亡于兵,而是亡于那帮替满虏为虎作伥的读书人。</br> 听着有点偏激,肯定不够客观,毕竟忠于明朝的读书人也有很多。</br> 但也不是没有道理。</br> 那曲阜的衍圣公孔家就是此类人的代表。</br> 亡国也好,亡天下也好,只要有官做,圣人便依旧是圣人,圣人子弟也依旧是圣人子弟。</br> 儒学不亡,胡就是汉,汉就是胡。</br> 哪来的亡天下。</br> 生生不息,沾沾自喜。</br> 典型的阿q精神。</br> 这类人,永不绝也。</br> 感慨归感慨,王五当然不可能同浮尘子一样偏激,交谈中将关帝庙劝进韩王一事同这位道长讲了几句。</br> 不想浮尘子听后,却是哂道:“以贫道来看,那位韩王爷也是小气了些,既言恢复中华者为天下共主,何不若直接传檄两京十八省,不论何人,不论过往,入燕京正衣冠便可为帝!”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91/449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