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请立新帝
推荐阅读:断绝亲情后,我成了九幽魔神、狂龙出山、随老公进城的乡下小媳妇重生了、四合院:垂钓诸天万物、镇神、我就吃个瓜,捡走穿越者系统、重生60带空间、官道生香、舒兰舟林牧瑶、系统绑错人后,我的修仙路走歪了、
郭升提出去陕北的三个优势是显而易见的。</br> 清廷为了消灭明朝,将主要军事力量都用在了对付明军大西、大顺两个集团上,眼下更是倾举国之力围剿夔东。</br> 为此不仅将陕西绿营尽数派在湖广,连西安驻防八旗都给调了出来,导致西北防御很是空虚。</br> 明军真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包围圈,有五六成机会能冲到陕北去另建抗清根据地。</br> 尽管陕北也很贫瘠,比起弹丸之地的茅麓山却是好上天了。</br> 另外王五记得西北还有一个首鼠两端,最终落得暴死下场的王辅臣。</br> 若是没有记错,王辅臣本人不算好汉,其手下的将领倒是有好几個牛大胆。</br> 那帮不要命的主敢在王辅臣没反清前,就鼓噪士兵冲击清廷任命的总督,还一箭把这个满人总督给射死最终迫使王辅臣不反也得反。</br> 显而易见,西北清军内部也存在反清“市场”。</br> 说白了,就是帮替清廷平定明朝的骄兵悍将看破八旗纸老虎的真相而矣。</br> 有人挑头就会爆。</br> 去陕北其实还有一个郭升并不曾意识到的优势。</br> 或者说,是这个时代除了王五谁也看不到的未来。</br> 那就是内外蒙古。</br> 凭借联姻成功拉拢科尔沁、察哈尔诸部加入大清这个大家族的爱新觉罗家,做梦都不会想到最想要他们命的就是蒙古人。</br> 准确说,康熙上半生的敌人是吴三桂,下半生的敌人就是蒙古人。</br> 很得清廷信任的察哈尔部就是在吴三桂起兵后立即脱离清廷,并在林丹汗孙子布尔尼带领下直扑北京。</br> 由此引出了图海、周培公。</br> 这个图海就是眼下正领军协助穆里玛对付明军的定西将军。</br> 而在外蒙高原上,康熙下半生最大的敌人正在崛起,此人就是噶尔丹以及其一手建立的准噶尔汗国。</br> 从地理到政治,再到清军内部反清思想存在,以及内外蒙古错综复杂的形势,王五竟也觉得去陕北要比孤军冒险东进要好的多。</br> 去陕北的提议得到很多将领的支持,反对者也不乏其人。</br> 从茅麓山突出沿江东下到南京是有两千多里,可从茅麓山北上去陕北也有一千多里!</br> 路程上,去陕北是比去南京少了一半。</br> 问题是明军不是一支全机动的快速野战部队,而是一支军民杂合且是支纯步兵的队伍。</br> 沿江东下能找到船的话,明军可以走水路,这样能够节省大量体力,也容易安置家眷。</br> 北进陕北的话就全靠两条腿。</br> 一万战士保着三万手无寸铁的妇孺长途跋涉上千里,困难度可想而知。</br> 而且,怎么走?</br> 当年李过、高一功率领西路军将士带着家眷由陕北经汉中南下,经四川境内的达州、夔州、新宁等地抵达湖北。</br> 这一路,走了足足两个多月!</br> 而现在汉中、达州、夔州、新宁等地均被清军占领,明军根本不可能再沿这条路回陕西。</br> 那么就只剩两条路可走。</br> 一是冲进襄阳府经河南转向潼关入陕。</br> 二是穿过北边的神农架原始森林经郧阳进入陕西。</br> 前者道路好走,但必定会被清军重重围堵,有极大概率走不出河南就被清军再次围住。</br> 不到万不得已,明军根本不可能主动走这条绝路。</br> 后者嘛</br> 王五没来由的心中一个激灵,因为他想到了前世远征军穿越野人山的惨状。</br> 哪怕清军因地形原因无法对明军进行追击,明军的伤亡数字也将惊人,极有可能老弱病残都得摞在那。</br> 总之,东进有东进的好处,北上有北上的好处,也各有致命缺点。</br> 很难就此决断是东进还是北上。</br> 最终决断权还是落在了李来亨、袁宗第、郝摇旗这三位老帅身上。</br> 便是韩王、安东王同那个监军潘公公都没有决定权。</br> 王五虽是西线明军残部事实上的指挥者,资历及身份决定他现在仅能提供战略参考,而不能如统帅般拍板决定。</br> 围绕是东进还是北上,诸将再次展开激烈争论。</br> 竟一时伯仲,两个方向的支持者并没有哪方形成绝对优势。</br> 三位老帅也在商议,郝摇旗仍是力主东进,但袁宗第同李来亨却倾向于北上。</br> 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真的突出去后,清军一定会认为明军会沿江东下席卷长江中下游,所以到时明军面临的必然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局面。</br> 只要在哪个关卡稍微滞留,便是灭顶之灾。</br> 毕竟,江南是清廷钱粮重地,更关系漕运安危,明军染指此处同直接扑向北京没什么区别。</br> 而去陕北,则是清军完全想不到的方向。</br> 时间上,至少能给明军一个月的空白期。</br> “那就去陕北!”</br> 郝摇旗权衡利弊后,放弃东进南都的战略,改以同意北上去陕北发展的战略。</br> 三位老帅拍了板,诸将自是没有意见。</br> 不管是东进还是北上,安东王都没有意见,只要明军能离开这个死地即可。</br> 韩王有些失落,毕竟收复南都再祭孝陵的影响力绝不是去陕北能比的。</br> 然而,以明军现状直奔长江下游并一举占领南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br> 当年延平王十万大军都不能克复南京,况眼下这支仅万人左右的孤军。</br> 为保存复明最后希望,韩王当下表态同意北上陕西的战略计划。</br> 监军潘应龙亦同意此战略。</br> 至此,关于突围后明军去向尘埃落定。</br> 不过三位老帅并没有告诉众人,就是得有支兵马打着主力旗号吸引并调动清军。</br> 否则,明军这几万军民很难在清军重兵围困中突出入陕。</br> 带领这支明军诱饵部队的只能是三位老帅当中一个。</br> 别人,不具备他们的影响力。</br> 包括王五。</br> 这支兵马也注定是牺牲结局。</br> “不管是走河南还是走郧阳,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得打破清军的开春攻势!”</br> 李来亨说种种迹象表明,清军有可能在开春之后对茅麓山发起攻势,因此只有粉碎清军的这次攻势,并利用清军失利的空当才能组织军民突围转移。</br> 王五确定清军的确会在二月,也就是下个月对明军发起总攻。</br> 情报是曹家那个包衣奴透露的。</br> 这次攻势还是清军最高统帅、靖西将军穆里玛亲自组织实施,投入兵马不会低于十万。</br> 有可能那一万自北京来的京营八旗兵都会投入此战。</br> 不然,没的仗打。</br> 没有仗打,哪来的军功。</br> “那就打,把鞑子打痛了,打怕了,咱们才能有机会冲出去!”</br> 诸将纷纷起身表态要与清军决一死战。</br> 能在这厅内的,没一个怕死的。</br> 王五自是要死战的,但其犹豫了下却是对三位老帅道:“大战在即,末将斗胆请三位老帅拥立新帝,以鼓舞三军士气,使将士人人用命,不论生死,皆有寄托!”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91/4497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