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为靳开来做主
推荐阅读:鸿蒙霸体决、被贷款恋爱的小糊豆[娱乐圈]、梦醒后,我放弃腹中胎儿与夫君和离、官声之巅峰权力、这名公务员来自大明、武极天尊、废土纪元、小撩精夫人马甲多,霍少宠溺成瘾、权力巅峰之太太局、怂包女配的恶毒婆母重生后、
《十月》这部杂刊,在全中国最好的印刷厂——新华印刷厂印刷。</br> 新华印刷厂是一家国家级重点书刊印刷厂,地点大概是西直门往南一点。</br> 身着一件灰色中山装的厂长缪文民正快步往车间里去,身旁是车间主任谢久强。</br> “怎么会这样呢?女工们怎么会都不干了呢?”缪文民急的是满脸通红,忍不住批评,“老谢,你的工作都是怎么做的?!”</br> 谢久强也一脸无辜,“厂长,您真不能赖我,要怨就怨这个《十月》。”</br> 缪文民这才从谢久强那儿听来了女工们不干了的事情原委。</br> 归根结底,还要归咎于81年《十月》第四期上的《高山下的花环》这篇。</br> 随着《十月》声势愈发壮大,《高山下的花环》在读者群体当中掀起愈来愈大的轰动。</br> 在全国引起反响后,一个刺儿头的形象靳开来竟然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br> 靳开来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大众心目中是有代表性,也是最容易得到共情的一个角色。</br> 他与赵蒙生是完全相反的两类人。</br>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最后的牺牲不是为了炸碉堡、堵抢眼,而是为了砍甘蔗而牺牲。</br> 而且就因为这个问题,他在的结尾竟被不被认为是英雄。</br> 印刷厂的女工们听说《十月》加印的事情以后,便以行动此来抗议,希望以此威胁作者,让他同意修改靳开来的结局。</br> “这不是胡闹么。”缪文民气急的抓了抓后脑勺。</br> 自打新华印刷厂建厂以来,就没出过这么恶劣的事件。</br> 而这一切的源头竟然是一篇?</br> 闻所未闻!</br> 缪文民来到车间,往里一瞥,负责排版工作的女工人全都在车间里静坐,看到他进来,一群人立马站了起来。</br> “厂长来了!”</br> 女工们欢呼一声,马上把缪文民团团围住。</br> “厂长,您要为我们做主啊!”</br> “不是为我们做主,是为靳开来同志做主。”</br> “对,为靳开来同志做主!”</br> “.”</br> 女工们你一言、我一语。</br> “大家静一静、大家静一静!”</br> 缪文民抬了抬胳膊,叽叽喳喳的女工人们安静下来,齐刷刷的看向他。</br> 缪文民轻咳一声,他刚才能批评谢久强,却不敢给工人们随便甩脸色,这会儿是一脸温和的劝说道:</br> “事情呢,我已经听说了,大家不要闹情绪、不要意气用事嘛。</br> 先把手头上的排版工作做好,其他车间还等着你们排版,《十月》的同志们还等着我们厂发货,全国的读者们还等着看我们厂印的书.”</br> 缪文民说的声情并茂,女工人们却并不买账。</br> “不行!”</br> “必须改写靳开来的结局!”</br> “我们要见江弦同志!”</br> 正是大夏天,车间里女工人们摩肩擦踵的围着缪文民,口号喊得是排山倒海。</br> 缪文民只觉得脑袋嗡嗡的,头顶蹭蹭冒汗,劝说的嗓子都喊哑了也无济于事。</br> 他算是彻底没了办法,只好跟谢久强吩咐:“去联系一下《十月》的同志,给他们讲讲咱们这边的事,问问他们是否能和江弦同志商量一下.”</br> 消息很快传到了江弦这儿。</br> 他从张守仁那里听来新华印刷厂的事情原委以后,也是哭笑不得。</br> 这算是甜蜜的“痛苦”吧。</br> 女工人们如此喜爱靳开来这个角色,甚至不惜用行动来为他争取评功资格,争取一个更好的结局,证明《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的确火了,深入人民群众和读者的心。</br> “老张,这样吧,我亲自去见见女工们。”江弦提议。</br> “你?”张守仁打趣说,“我怕她们把你给吃了。”</br> “她们是工人,又不是老虎,吃我做什么。”</br> “成,我和你一块儿去。”</br> 江弦问了个位置,本打算骑着车子过去,结果新华印刷厂那边一听说他要过来,厂里的卡车就直接开过来接人了。</br> 上车以后,相互介绍认识。</br> “江作家啊不,江救星!”</br> 江弦和厂长缪文民握上了手,他能清晰的察觉到,缪文民此刻满手心都是汗水。</br> 缪文民是真急了,急的火烧眉毛,女工们不干了,那这性质可就是工人工。</br> 他们这样的重点单位,绝不能闹出这样的事情。</br> “你放心,缪厂长,我既然来了,就是解决问题来的。”江弦拍拍他的手,宽慰的说了一句。</br> 缪文民这才松开手,呼一口气,“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br> 坐着车子来到西直门南边一点的新华印刷厂。</br> 与江弦同行的,还有张守仁和靳少先,以及几个《十月》的编辑。</br> 靳少先安慰着缪文民,“放心吧缪厂长,我们这个江弦,号称三寸不烂之舌,他可是连中作协dang组书记冯沐都能说服的人物。”</br> 缪文民也是从事文化工作,自然知道冯沐,闻言心中宽慰不少。</br> 几人一同进去,缪文民先是介绍了下身份。</br> “同志们,这位就是江弦同志。”</br> “江弦?”</br> 瞥着江弦的身影,一群负责排版的女工立马把他给围了。</br> 她们言辞激烈的质问:</br> “你就是江弦?”</br> “靳开来有什么错?”</br> “对,靳开来有什么错?你为什么不给靳开来立功!”</br> 江弦也是哭笑不得。</br> 些微头痛的同时,心中却也有欣慰,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花环》这篇确实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br> 他给女工们解释道:“靳开来是虚构的人物,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还是有差距的。”</br> 然而这单薄的说辞仍旧不能让女工们满意。</br> 女工们咋咋呼呼的,你一言我一语,强烈要求江弦给靳开来改写一个结局。</br> “就算是牺牲了,至少也该给靳开来评一个一等功!”</br> “对,评个一等功!”</br> 江弦竭尽全力的跟女工们解释:</br> “同志们,要知道,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靳开来这样的人,也会发生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br> 角色的设定,除了要形成人物与人物之间鲜明对比外,还有一个更大方面的体现,就是与现实社会联系。</br> 阳光下总会有阴影,是要反映的一个最基本的现实.”</br> 江弦这一番话下去,有几个女工眼神闪烁,似是被他说动。</br> 但仍有好几名女工不依不饶:</br> “江弦同志,我们请求你改写靳开来的结局!”</br> “靳开来应该立一等功。”</br> “你要是不答应,我们就不排版了!”</br> 江弦又张口说了几句,仍旧无法说动女工人们。</br> 最后在缪文民的掩护下才顺利走脱,衣服都差点儿被女工们给撕了。</br> “同志们真是太热情了”江弦抹了把汗。</br> 靳少先也是心有余悸,“江弦,我宁愿跟着你去说服冯沐同志一百次、一千次,也不愿意来这儿和这些女工们交涉一次。”</br> 他算是感受到了缪文民此前的无奈。</br> 要不是有几台机器挡着,江弦今天恐怕会被这群女工们扒下来层皮。</br> 缪文民苦笑,这事儿闹得,都把作者请过来了也解决不了。</br> 不过江弦的一通话还是有效果的,至少不依不饶的女工少了很多,就只剩下几个顽固分子。</br> 后面几天,上级部门介入,女工们这才恢复了工作,开始了81年《十月》第4期的第二版印刷。</br> 愈来愈多的读者与《高山下的花环》这篇产生共鸣,与此同时,文化界的声音也从未停止下来过。</br> 《花环》未发表之前,便收获了现代军旅“扛鼎之作”的美誉,以及文学评论家冯沐同志的文学评论文章。</br> 发表以后,先是远在上海的《文汇报》,发表了一篇由张守仁撰写的《高山下的花环》审读报告。</br> 他认为《高山下的花环》文笔朴实,感情深厚,更难的是,一篇八九万字的中篇,竟然能写活七八个人物。</br> 除去笔墨最重的几人。</br> 像是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形象写得也是光彩照人,崇高伟大。</br> 在战后,赵蒙生发现梁三喜的母亲竟然就是在解放时帮助抚养过刚出生的他的梁大娘。</br> 她过去用小米和乳汁养育了人民的军队,今天又把自己的亲骨肉献给了祖国。</br> 除去张守仁的审读报告,《花环》的文学评论文章也是一篇接着一篇发表。</br> 清一色的赞誉之声。</br> 张守仁在《文艺报》上看到了阎纲的文学评论。</br> 阎纲认为江弦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心灵都很美,虽然描写了战争的严酷、战士的牺牲,但不是给人以哀伤,而是给人以激励。</br> 除了他,张守仁还看到了一篇李陀的文学评论。</br> 自打李陀转而研究文学评论以来,在评论界的声望节节攀高。</br> 他指出《花环》这篇,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一定的纵深感,真实而感人地描绘战场真相,以及指战员丰富的心灵。</br> 在一众评论文章之中,最值得注目的是由刘白羽同志撰写的文学评论《谈‘高山下的花环’》。</br> 刘白羽同志是总政文化部部长,这篇文学评论的重量丝毫不亚于冯沐,不可谓不引人注目。</br> 他在文章中提到,《花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深刻,准确,尖锐地揭示了矛盾,并对内部矛盾进行了巧妙的处理。</br> 既没有回避矛盾,达到了批判不正之风的目的,又没有失去正确、先进、光明的导向,歌颂了领导、歌颂了人民英雄、歌颂了军民鱼水情.</br> 最关键的是其中提到的一句“有利于‘四化’建设。”</br> 刘白羽的一句话,算是彻底给《花环》这篇定了调子。</br> 要知道,在发表以前,《十月》杂志的编辑们已经做好了发行不成就烧稿的准备。</br> 在发表的短短几个月内,《花环》便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江弦便打算请张守仁和靳少先,还有《十月》的编辑们一同吃饭。</br> 《十月》的人原等着《花环》获奖以后再吃这一顿,如今见到《花环》在读者中掀起巨大轰动,便也不再推辞。</br> 傍晚,章仲锷收拾好稿子,准备去赴约,出门前发现刘鑫武一个人静静的坐在桌前。</br> 他斟酌片刻,过去敲敲桌子。</br> “鑫武同志,一起过去聚聚吧。”</br> 刘鑫武抬头看他一眼,笑笑,“还是不了,今天没什么吃饭的心情。”</br> 章仲锷知道他和江弦有嫌隙,想试着劝和。</br> “有什么事儿,说开了不就行了,文人相争,争的是个理念。”</br> “您可真是冤枉我了。”</br> 刘鑫武苦笑一声,“我倒不至于这样小肚鸡肠,只是今天一件事唉。”</br> 见他垂头丧气,章仲锷不免好奇,盘问半天,刘鑫武才缓缓讲出事情原委。</br> 是他今天审稿的时候,编辑部忽然闯进一位大娘,进来就问谁是编辑。</br> 刘鑫武便拦下她,说他就是,问有什么事情。</br> 谁料大娘后退半步,扑通一下就给他跪了下来,泪如雨下,一个劲儿的说着感谢。</br> 刘鑫武当时大脑一白,连忙搀扶起她,大娘这才解释说,自己徒步上京,走了四天带一过晌,只为了来感谢他们《十月》编辑部。</br> 她说她的儿子和靳开来一样,是没办法被认定的英雄,是没办法被歌颂的事迹,是《高山下的花环》这篇,把她儿子的事迹写了出来.</br> 说到这里,刘鑫武也被那位大娘的情绪感染,泪水控制不住的流出眼眶。</br> “我才应该给这位大娘下跪,我才应该感谢她把骨肉献给了祖国。”</br> 章仲锷叹一口气,拍了拍他的后背。</br> 刘鑫武抬起头来,“仲锷同志,这一次,我是真的敬佩江弦,敬佩他的这篇。”</br> 章仲锷此刻也是一阵唏嘘。</br> 靳开来、梁三喜这些人物都太真实了,中国有太多这样的战士。</br> 章仲锷记得自己前些天还收到一封来信,是一位连长的遗孀写来的。</br> 她说她爱人和梁三喜的事迹如出一辙,他的“遗书”就是一份长长的欠款单,上面标注了借款日期、数额,他还在遗书中叮嘱,如抚恤金如果不够,就把家里的猪卖掉。</br> 纸张皱皱巴巴,不知是不是被这位女同志写信时落下的泪浸湿所致。</br> 这顿饭定在全聚德。</br> 江弦和《十月》的编辑们喝着酒,畅谈文学。</br> 殊不知。</br> 因为他,千里之外的茅台酒厂忽然受到了上级领导的指责。</br> (</br> 一年十二度团圆。</br> 甚恰限、今宵最好。</br> 祝大家中秋快乐!)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84/443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