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少林寺》

推荐阅读:无限轮回:求生从石村号开始重生1980:开局迎娶貌美知青穿越星际妻荣夫贵权力巅峰:从借调市纪委开始柳无邪吞天神鼎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剑断万古孽徒快滚,师娘顶不住啦!重生1979,带着全村赶山致富从一人之下开始的十二符咒

    7月4日是茅盾同志的生日,今年又恰逢他老人家诞辰85周年,文化部以及中作协打算组织一场纪念活动怀念茅公。</br>  海子里,文化部领导们坐在一块儿开会,顺便商议这件事,会议由代部长周巍峙主持,中作协这边,巴金、夏衍、叶圣陶、贺井之、陈荒煤、周洋、冯沐、光未然、丁凌等都出席参加。</br>  开会前一阵忙乱,一帮上了年纪的同志,因为没带茶钱,局促的四处去借。</br>  等老同志们安稳下来,周巍峙同志这才不紧不慢的安排起中作协接下来这段时间的工作。</br>  先是肯定了由巴金同志接替茅盾同志工作,担任中作协主席团代理主席职务。</br>  很快便聊到纪念茅公的事上。</br>  有人提议说做邮票,鲁迅先生去世以后,就多次登上邮票。</br>  今年刚刚发行了一套《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邮票,还是今年的春节前夕,茅公应邀为这套邮票题的字。</br>  据了解,这是茅盾同志生前的最后一次题字,这也是最后一套鲁迅题材的邮票。</br>  “我们的江弦同志不是一直在给茅盾同志拍一个电影?”</br>  巴金忽然开口,仍是操着浓重的巴蜀口音,“有没有办法,在茅盾同志诞辰的日子,让这个电影在我们央视的频道上播一播?”</br>  一句话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br>  不仅仅是巴金的地位要让别人重视他说的话,更关键的是巴金所说的东西。</br>  “巴金同志,能不能仔细问一下,江弦同志给茅公拍了什么?”</br>  “他说是一个纪录片。”巴金回忆说,“我记得他说,今年春节前,曾经举着个大灯去给沈先生拍了一天,他还想拍我,一直要跟我约个时间。”</br>  “纪录片?”</br>  这一块儿还是影协的同志们比较了解,很快给老同志们简单做了介绍。</br>  “大概就是给茅盾同志录了像,能在电视机前看见茅盾同志的身影.”</br>  在座众人一时间振奋。</br>  居然有这么珍贵的影视资料?!</br>  感到振奋的还有叶圣陶。</br>  他和茅盾之间的友谊非同一般。</br>  茅盾同志去世之前,他和茅盾同志拍了一张合照,本以为那就是唯一的影视资料了。</br>  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东西。</br>  此刻,他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见江弦,亲口问问他这个东西拍好了没有、能看了没有。</br>  宣传的同志把工作给央视和中作协安排下去,央视那边也很好说话,不就是放个带子么,上边儿都允许了,我们当然能放。</br>  最后工作小组的同志很快把电话拨到江弦那里。</br>  彼时的江弦还在《电影创作》编辑部,还没审《京都球侠》的剧本。</br>  他那部云集了王扶林、张艺谋、陈皑鸽等一众下一代导演、摄影的《中国文学》纪录片,第一集已然拍完。</br>  为了拍这一集,张艺谋他们坐火车跑了乌镇、上海、广州三个地方,按江弦的吩咐剪辑完成,这才终于摄制完成了第一集。</br>  至于江弦让曹鸿翔去送的,自然就是这片子的这卷录像带。</br>  曹鸿翔给央视的演播室送去,和后世不一样,央视的总部这会儿在广播大厦院内。</br>  演播室那边儿的工作人员从曹鸿翔那儿拿到录像带以后,第一时间看了一遍,讨论上报以后,很快就联系江弦过来签协议。</br>  央视的同志们还有点儿奇怪,“你是怎么想到拍这个的?”</br>  江弦一下想起了马原当时雄心勃勃组织拍摄《中国文学》时也被问过这个问题。</br>  他说:我想为中国文学做点事。</br>  对方就告诉他:马原,真想为中国文学做点事,你还是多写几篇吧。</br>  马原的写作完全被拍摄的事儿耽搁,但是江弦基本没这样的顾虑。</br>  他的写作速度也一直没慢下来过。</br>  于是理直气壮的这么回答:“我想为中国文学做点事。”</br>  对方很是敬佩的看他一眼,而后冲着他竖起大拇指。</br>  这天,北影厂来了个香港来的导演,张鑫炎。</br>  这可成了北影厂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谁都知道张鑫炎是来北影厂挑电影女主角的,一个个蠢蠢欲动。</br>  不过谁都没想到,张鑫炎来了京城,第一个指名道姓要找的就是江弦。</br>  “江兄,了不得。”葛尤听着了信,第一时间就去江弦那儿通知。</br>  这小子拍完《棋王》闲了下来,没事儿就去找江弦厮混。</br>  他现在彻底明白了。</br>  为啥喂大猪小猪的人生忽然迎来了转折?</br>  还不是因为江弦这位贵人在生命中出现!</br>  只要跟对人,就不愁吃不上演员这碗饭!</br>  “江兄,香港来的大导演,你说找你干啥?”葛尤呲着牙跟他八卦。</br>  江弦往他光秃秃的脑门儿上弹个钵儿,“有什么了不得的?会他一会。”</br>  很快便接着中原电影公司的电话,“江弦同志你好,我是中原电影公司的邵绍松。”</br>  “你好。”江弦回了一句。</br>  虽然叫中原电影公司,但其实是身在香港,心在中原。</br>  这是今年,长城电影公司和新联电影公司联合成立的一家电影公司,后来合并进了银都。</br>  对方自我介绍完,江弦又明知故问对方有什么事情。</br>  “张鑫炎导演想见你一面,你知道张鑫炎导演么?”</br>  “知道。”</br>  他身为北影厂的一员,知道早已在北影厂传开的张鑫炎也不奇怪。</br>  “张鑫炎导演想见您一面,想和你聊聊。”</br>  “张导要和我聊?和我聊什么?”</br>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我就是过来传个话。”</br>  邵绍松嘴很严实,又怕江弦觉得他敷衍,补充道:“我们是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张导想和你聊聊新电影,这部电影宣传部门和电影局都很重视,希望您务必抽出点空闲。”</br>  对方这说话的态度很让江弦舒服。</br>  而且又知道人家是中原电影公司的,是香港的左派电影公司,都是自家人,江弦当然不会刻意为难。</br>  他定了个时间,邵绍松觉得很合适,“那早上我们派车过去接您。”</br>  “这就不用了,我骑车过去吧。”</br>  “要接的、要接的。”</br>  江弦不想招摇,邵绍松却一再坚持,最后只好答应让他来接。</br>  这天清晨,一辆黑色三厢轿车丰田皇冠开到虎坊路15号的楼下,吸引来不少街坊邻居们的眼球。</br>  这年代车就算够罕见的,更别提丰田皇冠这样的档次。</br>  这是两年前采购的一批“官车”,内部宽敞,外形方正,大气而内敛。</br>  江弦走下楼,一眼便看到这辆车子。</br>  “是江弦同志吧?”邵绍松看到他,赶紧过去问了一句。</br>  “嗯。”江弦点了点头。</br>  “请。”邵绍松帮他打开车门。</br>  江弦顶着邻居们的目光坐进车子里,摸一摸座椅,忍不住感叹《少林寺》不愧是上面关注的大项目,这种级别的车子都给配上了。</br>  说起来,张鑫炎也是个早就引起上面注意的导演。</br>  江湖传闻,几年前张鑫炎在黄山拍摄《白发魔女传》,古装演员们正在手持兵刃激烈过招呢,镜头里突然出现一个身影:</br>  一名个子不太高的老者,拄着登山杖径直走了过来,非常好奇地打量着现场的一切。</br>  等认出来那人是谁,围观群众们全傻了,剧组人员也激动万分,全都围过去问好、握手。</br>  张鑫炎就这么邂逅了他一次。</br>  江弦和邵绍松聊着天,车子很快来到张鑫炎所住的酒店。</br>  开门的是个约莫四十多岁的男人,戴黑框眼镜,头发微卷,长得比较矮,身材有点儿发福,笑起来有双下巴。</br>  “江弦同志,这位就是张鑫炎导演。张导,这位是江弦同志。”</br>  “你好。”</br>  “你好。”</br>  两人握住了手。</br>  张鑫炎呲牙笑笑,普通话带口音,“你就是江弦先生吗,你的《霍元甲》在香港好犀利哦,没想到你这么年轻!”</br>  “张先生过奖。”江弦自谦一句。</br>  张鑫炎又和他打听,“我听说这部、剧本都是你写的?”</br>  “是我和人一块儿写的,没有他帮忙也写不出这个,剧本倒是我自己改出来的。”</br>  “真是年少有为啊!”</br>  张鑫炎一时间对他充满兴趣。</br>  他在香港生活久了,说话就不习惯跟国人一样绕弯弯道道了,直接道:“我们想拍一个少林寺的电影,你能不能给我们写一个剧本?”</br>  一旁的邵绍松顿时吃了一惊,没想到张鑫炎会直接拉江弦来写《少林寺》的剧本。</br>  江弦自己也一阵意外。</br>  “张先生开玩笑吧?”</br>  “我怎么会开玩笑呢?”</br>  张鑫炎摇了摇头,“我真的想拜托你操刀这个剧本。”</br>  看着他一脸诚恳,江弦就知道他是真的动了让他来写《少林寺》的心思。</br>  他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br>  “香港那么多优秀编剧,张先生怎么会想到来找我?”</br>  张鑫炎笑了笑,“香港那么多编剧,有几个能写出《霍元甲》?”</br>  在他看来,香港的编剧怎么会比内地的编剧更懂少林寺呢?</br>  而且江弦已经写出过《霍元甲》这样的作品,在创作水平上绝对可以放心,这样来看,托江弦写《少林寺》的剧本真是再合适不过。</br>  “《少林寺》不是都已经要选角色了么?怎么连剧本都没写好?”江弦故意问。</br>  张鑫炎尴尬一笑,立马讲出了自己接替上一任导演陈文的事情。</br>  如今他想改变之前拍摄的正剧风格,剧本自然也要改。</br>  所以与其说是写《少林寺》这个剧本,不如说是修改上一套剧本。</br>  至于直接过来挑选角色,香港那边拍戏就是这个习惯,不一定要先有剧本再有演员。</br>  那边的影视已经商业化,讲究的是赚钱快,就是剧本一两天就写出来,整个电影一个月内就制作完成。</br>  还有TVB拍剧时常常说飞纸仔,就是拍摄前没有完整剧本,只有个故事大纲,临拍摄前几天甚至半天到几小时才有完整剧本,等于说是一边拍一边写,演员根本就没时间细心钻研剧本和角色。</br>  当然了,还有更夸张的:完全没剧本,怎么往下拍全靠现场尝试。</br>  比如王家卫,通常进片场手袋就装一张纸,纸上写几行字,然后拍一拍、停一停,再拿出纸来看一看,有时候一整天就拍纸上写的一句话。</br>  演员常常吐槽:拍一整天也不知道自己演的什么!</br>  《少林寺》的故事脉络已经有了,武僧觉远和牧羊女白无瑕的男女主形象也基本敲定,写完整这个剧本对江弦来说不是多难的事情。</br>  “写《少林寺》这个活儿,我能接下来,左派的同志们不容易,能为左派电影出一份力是好事儿。”</br>  见江弦答应下来,张鑫炎立刻喜笑颜开,听到他的后半句话,心中更是一阵感动。</br>  左派电影在香港处境艰难。</br>  他50年代就在香港学洗印了,见证了左派电影在香港从辉煌到没落的全过程。</br>  见江弦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觉悟,对他不免得生出些亲切。</br>  “不过我可说好。”</br>  江弦又开口道:“我也有家庭有父母要照顾,这个剧本我可不能白写。”</br>  张鑫炎笑了笑,“稿酬自然是会给你的。”</br>  江弦见他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又点拨一句:“张导,如果是香港那边儿的编剧来写《少林寺》这个剧本,你们给他多少钱?”</br>  张鑫炎这下反应过来了,“你是说”</br>  “我知道内地和香港的待遇不同,不过既然我为这个剧本付出了,我就不希望我被差别对待。”江弦说。</br>  如果按国内的标准,一部故事片,按照文化部规定的最高标准,剧本稿酬也就个2000块人民币。</br>  但是换到香港那边,薪酬待遇就大不相同了。</br>  那边儿的编剧虽然地位比内地低的多,但是收入比内地高出不只一点。</br>  江弦知道这事儿可以争取。</br>  拍《火烧圆明园》的时候,香港和内地演员的薪酬差别大,刘小庆大闹一场,于是给内地的演员们争取到了一点待遇。</br>  所以现在他的态度相当明确。</br>  这个活儿他可以不接,但只要接了,就必须给他按香港编剧的薪酬标准来。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84/4430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