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老艺术家们的聚首
推荐阅读:无限轮回:求生从石村号开始、重生1980:开局迎娶貌美知青、穿越星际妻荣夫贵、权力巅峰:从借调市纪委开始、柳无邪吞天神鼎、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剑断万古、孽徒快滚,师娘顶不住啦!、重生1979,带着全村赶山致富、从一人之下开始的十二符咒、
十二月,张艺谋穿了件灰色外套,风尘仆仆的走去售报点。</br> “同志,来份《中青报》。”</br> 他努力装作淡定。</br> 前不久,张艺谋把自己曾拍摄过的一张照片递给了《中青报》,没想到居然收到了《中青报》回信,表示报社将把这张照片发表。</br> 他欣喜若狂。</br> 《中青报》可是国家级的报纸,一个大学生拍的照片能在这样级别的报纸上发表,在全京城,乃至于全国,那都是个特例了。</br> 营业员取来一份给他,张艺谋哗啦啦一翻,马上找到那张他拍摄的照片</br> ——《中国姑娘》</br> “噫!真发了!”</br> 照片是个女人的背影,普通的白衬衣,过屁股的粗长辫子。</br> 嗯,老谋子的xp或许真是大辫子。</br> 这张照片有大面积的留白,高级感的黑白灰,整幅作品除了一条辫子和人头外,全身几乎看不到影像。</br> 这是张艺谋以前在国棉厂当工人的时候,托他表妹给他找的一姑娘,名儿都记不得了,心血来潮拍摄了这么一张照片。</br> 某种意义上讲,这人也算第一代谋女郎了,后来去向不明,江湖传言是当了空姐。</br> 吸引别人注意力是人的本性,通俗点说就是谁都爱装比。</br> 像大刘,《三体》获得雨果奖后,面对记者采访,那叫个冷静谨慎、虚怀若谷、主不在乎,当即宣称:“奖项含金量不足。”</br> 到了贴吧,一换小号,话风突变:“这是科幻文学的诺贝尔奖!在美国极受重视!绝对高大上!”</br> 这会儿见到自己的照片发表,张艺谋也和大刘是差不多心态。</br> 一通“咝咝”,恨不得把全京城的凉风都吸进肚子里,使劲儿咂舌,生怕别人听不着他这动静。</br> “哟,这张照片拍的有点水平啊!”</br> “构图、光影、人物都有创意!”</br> “还是个大学生拍的,了不起、真了不起!”</br> 他这边儿闹得动静挺大,不过没多少人理他,本来有个男同志凑过来,张艺谋还挺高兴,“你看,是不是很大胆?”</br> 结果人家根本就不搭理他,直奔售报点。</br> “同志,今年12月的《人民文学》还有么?”</br> “有。”</br> 张艺谋见状,尴尬的搓了搓头,把报纸收好,听到营业员和那男同志的交谈。</br> “这期《人民文学》是作家江弦的,就发了他那一篇,特有面儿!”</br> “我知道,我昨儿晚上在图书馆看了一半儿,今儿一早起来再去借就借不着了。”</br> “哟,那你可看吧,这好,读起来那味儿跟《四世同堂》一样,看的时候我全程心都揪着。”</br> 《四世同堂》名气很大,不过在国内是残本,今年人文社出版的《四世同堂》也仅有前面的八十七章,少了后面的十三章,在美国和日本反而能看到完整的英译本和日译本,主要是连载的时候原稿被毁了,还是后来从英文稿补全了这十三章。</br> “作家江弦的新?”张艺谋听得好奇,从手绢里掏出几角,“同志,这期《人民文学》麻烦给我也来一份。”</br> 营业员嗑着瓜子,“可是让你买着了,这都最后一册了。”</br> 张艺谋接过册子,一看,封面上就印着标题</br> ——《许三观卖血记》</br> 卖血?</br> 张艺谋来了兴趣。</br> 因为他也卖过。</br> 这事儿是老谋子亲口承认的。</br> 那大概是五六年以前的事了,他玩了几次表哥的相机,对摄影有了兴趣,卖了三个月的血,靠着那会儿在工厂里上班每个月四十块的工资,加上青年工人每次献血的二十块的补助,终于攒下一百八十多块,买了一台当时的海鸥4型相机。</br> 回到宿舍,张艺谋把鞋一脱,盘腿坐在床上,看起这篇。</br> 他有个不良习惯,穿鞋不爱穿袜子,这会儿冬天还算是稍微有点异味儿,到了夏天,他穿双胶鞋不穿袜子,一脱鞋那叫一个窒息,陈皑鸽深受其害。</br> 翻开这期《人民文学》,目录前所未有的简短,稍微一翻,第一页就是首页。</br> 显眼的“许三观卖血记”几个大字,下方还有一段编者按。</br> 张艺谋平时自诩文艺青年,常阅读《人民文学》,知道他们编辑少有写编者按的习惯,登时忍不住好奇的读了下,第一句便是:</br> “江弦的这篇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光未然”</br> 张艺谋一阵惊讶,光未然的名字谁不知道?这样的人物居然给这篇文章写了句评价,而且评价还这么高?!</br> 他接着往后看去,编辑部先是介绍了法国的“新”流派,几年前,塞缪尔·贝克特因“以一种新的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标志着“新”已经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从而使它成为法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中的一项经典。</br> 江弦是擅于尝试新文学风格的作家,不落后于西方文学思潮,创作了这篇,在此文中,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他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许三观荒诞而平凡的一生。</br> 张艺谋这会儿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声势浩大,来势汹汹。</br> 《人民文学》这样前所未有的全力推出一篇,给出评价、待遇如此之高,这说是亲儿子都不为过。</br> 要知道《人民文学》基本上只刊登短篇,几乎看不见中篇的身影,更别说长篇了。</br> 结果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将江弦的一部长篇完整刊发了出去。</br> 张艺谋不是文学界的人,都能隐约察觉到,不管这篇是优还是劣,文学界必定都会给出最剧烈的反馈,毕竟这可是“中国文学第一刊”。</br> 带着强烈的好奇,他的眼神深深杵进了这册刊物。</br> 一晃就到了傍晚。</br> “张艺谋,给伱介绍一朋友。”同一个宿舍的室友顾长卫领着一小伙儿进来,“姜小军,中戏表演系的,今年刚上大一。”</br> 姜小军去年高考落榜,今年听了好哥们英达的意见,报考了中戏,没想到就这么一考,还就真考进了中戏的表演系。</br> 张艺谋没有第一时间理会他们,一直看完这篇的最后一行文字,恍惚一阵子,才意犹未尽的抬起头,满眼疏离。</br> “嗬,你也看这个了?”姜小军一眼瞥见这册《人民文学》。</br> “你也知道这个?!”张艺谋双眸渐渐明亮。</br> 他这会儿正处于分享欲爆棚的阶段,就好比看完一场电影,结束之后肯定是立马想和朋友bb两句。</br> “我看了,写的太特么好了。”姜小军一屁股在他床沿儿坐下,“尤其是那段,许玉兰被当做破鞋带走。”</br> 张艺谋一拍手,“是!”</br> 他印象太深刻了,嗡嗡嗡在其他里绝对属于是悲情片段,描写的要令人悲愤,令人潸然泪下,令人反思,结果到了江弦这里,他是这么写的:</br> 辛辣又诙谐。</br> 后面许三观的儿子们全都不愿意理会许玉兰,又有人撺掇许三观在家里pi许玉兰,许三观干脆在家里搞了个pi会。</br> “他们都说许玉兰天天晚上接客,你们说她接的是谁,接的是什么客?”</br> 小儿子三乐就说:“接的是你。”</br> “是的,许玉兰每天晚上接的客是我,我是客吗?但是许玉兰是有生活作风问题的,许玉兰,你把你自己和何小勇的事情跟你三个儿子讲清楚。”</br> 许玉兰眼泪又出来了,她流着眼泪说:</br> “我知道你们都恨我,可这事也不能怪我,是那个何小勇趁着我爹去上厕所把我压在墙上,我推他,他还是把我压在墙上,我是使劲地推他,他力气比我大,我推不开他,我想喊叫,他捏住了我,我就叫不出来了,我人就软了”</br> 许三观看到二乐和三乐这时候听得眼睛都睁圆了,一乐低着头,两只脚在地上使劲地划来划去,许玉兰还在往下说:</br> “他把我拖到床上,解衣服,我那时候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他把我一条腿从裤管里拉出来,另一条腿他没管,他又把自己的裤子”</br> 许三观这时叫道:“你别说啦,你没看到二乐和三乐听得眼珠子都要出来了,你这是在放毒,你这是在毒害下一代!”</br> 许三观说着伸手指着许玉兰,对二乐和三乐吼道:“这是你们的妈,你们还听得下去?”</br> “我什么都没听到。”</br> “我也什么都没听到。”</br> “算啦。”许三观说:“其实我也是有生活作风问题的,许玉兰跟何小勇只有一次,我和林大胖子也有一次,你们如果要恨你妈的话,你们也应该恨我,因为我和她是一路货色。”</br> 就这么的,许三观用自己的小智慧,维系住了自己这个小家的温情。</br> “真特么绝!”</br> 姜小军掏出两支烟,和张艺谋、顾长卫一块儿吞云吐雾吸了起来。</br> “我一开始看这篇,还特么骂了一句,写的什么狗屁玩意儿,哪知道后面越看越来劲儿,诙谐里带着点儿残忍。”</br> “怎么不是?!”</br> 张艺谋和这个姜小军特别聊得来,“我一开始也觉着《人民文学》,没想到往后一看,嗬,写的真好!”</br> 顾长卫还没看过,见他俩聊得这么欢,听得那是个云里雾里。</br> “有这么好?”他问。</br> “特好。”张艺谋说。</br> “讲什么的?”顾长卫打听。</br> “你自己看呗。”姜小军说。</br> 顾长卫摇摇头,“我这个人不待见,一看见字我脑袋就疼,我看不进去。”</br> “那我打包票,这篇你肯定能看得进去。”</br> 张艺谋说:“我们村田间地头的老汉也就是不识字,你要是给他念,他保准都能听个明白。”</br> “这么神?”顾长卫吃了一惊。</br> 张艺谋抽一口烟,叹一口气,“我真恨不得我把这拍成电影!”</br> 姜小军一听也激动,“大哥,知己啊!我也是这个想法,真想把这个拍出来。”</br> 两人意气风发,激昂文字,一拍即合,畅想着能够一块儿合作拍摄这部电影,顾长卫也要掺和,仨人一起做起改拍这部电影的美梦。</br> 在原定的历史轨迹中,中国确实有导演准备着手拍摄《许三观卖血记》,正是姜小军,可惜题材太敏感,剧本没过审,反而是韩国那边拍了一部,成就了河正宇。</br> 不过再过七年,宿舍这仨人确实凑一块儿拍了一部电影,姜小军是主演、顾长卫是摄影、张艺谋是导演,电影名叫《红高粱》。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84/442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