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最灰暗的一作
推荐阅读:潜修十五年,开局一品绝巅!、浑元仙宗、综武:憧憬成为幕后黑手、史上最强炼气期、全民巨鱼求生:我能听到巨鱼心声、漫威:卧底神盾局,我正得发邪、美漫:武德充沛的我最爱与人为善、重生后,我娶了未来的县委书记、军婚七年不圆房,她提交离婚申请、我离开后,绝美总裁悔哭惨了、
“【作家】+【情信】=短篇《???》”</br> 作家?情信?</br> 江弦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是岩井俊二的那本《情书》,也就是后来拍摄的那部同名电影,但仔细一想,不太合理。</br> 《情书》之中的几个人物,好像没有作家,江弦记忆比较模糊了,女主角职业他记不清楚,但是其余几个角色他记得,分别为图书馆管理员、琉璃工艺品制造师,以及一个去世的登山运动员。</br> 琢磨一会儿,还是没什么头绪,于是没再继续纠结,转而关注序列本身。</br> 第五条合成序列的出现,令他有些怀念起《棋王》的合成。</br> 序列中的【作家】这一条,因为他身份满足的缘故,已然是收集完成的状态。</br> 只有【情信】这条灵感,还显示着的进度条。</br> 所以是和《棋王》一样,只需对单个灵感进行收集的序列。</br> 江弦几乎没怎么往别处想,脑海中马上有了此条灵感的收集方式,即:写10封情信。</br> 他也想不到什么别的收集方式,是与情信有关联的。</br> 总之,不管怎么想,都不是一条难以合成的序列。</br> “王濛老师,我就先告辞了。”</br> “我送送你。”</br> 王濛站起身,坚持将江弦一路送至楼下大门,与他道别,随后匆忙的回到办公室里。</br> 比较熟悉他的同事都有些诧异。</br> 一向沉稳、慎重的王濛老师,今天怎么冒冒失失的样子。</br> “王老师,这篇稿子还不错,麻烦你审一下。”刚进门,责任编辑陈世崇便将一份稿子递到王濛这儿。</br> 王濛喝一口水,“什么篇幅?”</br> 陈世崇回答道:“一部短篇,写的是一个农村家庭,因为时代变化所发生的轶事,立意很好,内容很有意思,是个很不错的题材,不足之处是前半部分写得太拖了。”</br> “你先放这里吧。”</br> “好。”</br> 陈世崇把稿子往桌面上一堆,眼睛一瞟,瞥见王濛手中攥着一份手稿。</br> 联想到刚才江弦出现在编辑部,不难猜到,这篇稿子的作者应该就是江弦。</br> 交接事毕,王濛安安静静的坐在那堆满书籍和稿件的书桌前,从这些书稿中“挖”出一块桌面,捧着《伏羲伏羲》,一行行的阅读。</br> 大办公室里人来人往,每位编辑进行着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尽量小声的交流,以防影响正在审稿的编委和领导小组。</br> 陈世崇和几位同事小声讨论。</br> “刚才在王副编那儿,看到江弦给他递了一篇稿子。”</br> “写的怎么样?”</br> “他还没看完。”</br> “江弦写的也太多了吧,今年他都了那么多篇作品了,不可能每一篇都好吧?”</br> “还是希望是篇好稿子的,毕竟江弦是咱们《京城文艺》的老朋友,对《京城文艺》做出过贡献。”</br> 众人沉默,纷纷点头。</br> “就是,可别再闹出上次那样的事儿了,怪难堪的。”</br> 前段时间,《京城文艺》收到一篇很一般的来稿,但作者又是编辑部的老作家朋友,发不发这篇稿子,搞得编辑很为难。</br> 最后问到李清泉那里,李清泉明确表示:“对作者的报答,可以用其他方式,不能用发表稿件来交换。”</br> 王濛静静在位子上坐了许久,有编辑来找他,喊他两声他都没有发觉,那编辑只好默默将手中的稿子放在他桌上堆着的稿件上,没再打扰他,待他看到以后,自然就会处理。</br> 陈世崇吃过饭,午休了一小会儿,又回到自己工位,审了几篇稿子,质量都有些差劲。</br> 毫无所获,回想起上午他递给王濛的那篇稿子,他起身打算过去看看王濛的意见。</br> 没成想王濛仍保持着他离开时那个姿势,仿佛就固定着,没再动过一样。</br> “王老师,我的那篇稿子您审了么?”</br> 王濛没回答,倒是一旁的另一位编委好心告诉他。</br> “没审呢,王老师从上午开始,就一直盯着他那篇稿子了,这还没看完呢,饭都没来得及吃。”</br> “是么?”陈世崇一惊。</br> 看的这么专注,至少说明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吧,不然也不能吸引他看这么久,还看的这样认真。</br> 两人说话间,王濛缓缓放下手中稿件的最后一页,回味了一阵,才抬起头来看向陈世崇。</br> “.世崇同志,怎么了?”</br> “我是来找您问二审的稿子结果,看您好像还没来得及看。”</br> “不好意思,我刚刚看完上篇稿子。”王濛露出一抹歉色,“我这就帮伱审。”</br> “不着急、不着急,王老师,您这篇稿子怎么样?我看您看的特别专心。”</br> 陈世崇一番话,也惹来了其他编委的好奇,这篇让王濛看的这么专注的稿子,质量究竟怎么样?</br> 王濛几乎没有犹豫,直接道:“文学性很强,故事性也很强。”</br> 这话顿时让很多编辑们对这篇稿子来了兴趣。</br> 以王濛的眼光,评判任何一部作品,恐怕都会比较苛刻和严格,能让他都说出文学性、故事性俱佳这种话,说明这篇稿子写的一定很有水平。</br> “不过,想发表的话有一定风险。”王濛紧接着补充,“是否发表,需要李清泉同志来定夺,当然,我个人是倾向于发表的。”</br> 稿子的调性比较灰暗?</br> 众编辑自然明白王濛的意思,这篇是一部需要经由领导班子讨论的作品。</br> 《京城文艺》的工作四平八稳,每一部有风险的作品,都会在编辑部里先行讨论,每个人都要给出意见,最后由主要负责人李清泉拍板。</br> “这是江弦写的稿子吧?”有人问。</br> “是他。”</br> “江作家的创作热情也太高了,这个月《荔枝》才在《收获》上刚刚发表,这就又写了一篇。”</br> “王濛同志,和他以前的作品比,调性怎么样?”</br> 王濛直截了当的回答:“比他此前的任何一部作品调性都灰暗。”</br> 其他编辑倒吸一口凉气,同时也对这篇稿子感到更加的好奇。</br> 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能让王濛给出这样的一句评价。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84/441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