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六十四章 啼笑皆非的历史
推荐阅读:盖世神医、牛二狗的妖孽人生、武极天尊、五大仙家,从继承土地庙开始崛起、就职供销社,我在60年代搞代购、我,野山神,开局女信徒献身求雨、官场奇才:最强靠山竟是我自己、网游:我召唤的骷髅全是位面之子?、冲喜后,亡夫他又活了、漂亮小瞎子也要被炮灰吗、
“这些都是古文。毕摩经。”老赤日沧桑的手放在玻璃展台上,似乎在用手抚摸古老的牛骨:“古《传毕经》。”
“传毕经是干嘛用的?”
“是毕摩世家作毕,传毕不可或缺的经典,分两部份,第一部分是经文,一共二十四篇,两千八百多行,第二部分是祭祀学,各种口诀,仪轨,大到神阵,小到蛋卜,都有详尽的记录。”
“我们是按照口语,文学,技能的水平来决定地位和声望的,”老赤日说道:“《传毕经》就可以理解为汉人古时候的四书五经,必须要背完《传毕经》,才能作毕,不然就算出身世家也不行。”
“每个世家都有自己的《传毕经》,这牛骨的是依伙世家的传毕经。”
“这上面还有人名?”周至知道带有个人身份信息的文物是多么的重要,这样的东西往往都可以成为“年代器”,其价值不是一般文物可比。
“不是,我是从内容上看出来的。”老赤日已经把骨简看完了:“这上面记录的神枝阵,是他们家的。”
在彝族的传说里,古代洪水泛滥前后,天君神策格兹派三个天师毕摩下凡,拯救受苦受难的彝族先民。
三个毕摩各骑一头黄牛,把经书系在牛角上,可渡海过河时,牛角上的经书不幸被水浸湿了,于是他们把经书陈晒在青岗树上,不料经书边角为树枝所破。
因此在毕摩的观念里,现有的彝族宗教经籍仅得原数的一半,因此在作法术诵经时,必先在祭场上插上青树枝,意思是抵补已失的一半经书。
这个在祭场上插上青树枝的行为叫“苦彻”,苦在彝语里有“和神相关,得到保佑”的意思,而彻就是“插”的意思。
汉人将这个词翻译成“神枝阵”。
每一家毕摩世家在这些“重器”上都有自己的家族特征,因此能够被老赤日辨识出来。
“这是小凉山的世家,离我们大凉山还挺远,不晓得文章咋到这儿来了。”
大凉山指的就是邛海周围凉山州为中心的地带。大凉山的东边属于嘉州宜州,那里也有雷马屏峨四个彝族县,被称作小凉山。
有一个谚语,说是“大凉山山小,小凉山山大”,意思是大凉山的山脉比较舒缓,其中还有一些山间盆地,相反小凉山的山脉反而很陡峭。
但是小凉山其实更靠近汉族聚居区,因此存在汉化的现象,民族习惯,服装等保留得不如大凉山。
“这字是不是也受了汉人的影响?”周至对骨简的书法和他见过的手写经文不一样有点想法了。
“可能吧。”老赤日点头:“还有这是用针刻的,和笔写的本来就不一样。”
“不过这字是真好看……”
“咦?肘子,赤日爷爷,你们怎么还在这里看这个?”
麦小苗再次从门口走了进来,她和吉列阿紫早就逛完了不大的博物馆,跑到外面去玩了半天重新跑了进来找人。
“你们干嘛去了?”周至问道。
“我和阿紫喂松鼠去了。外面有松鼠,它们喜欢吃仙贝。”麦小苗满脸的欢快。
“哎哟,我们该回去了。”周至看了看时间:“博物馆算是白来了,在门口就看了这么久。”
“也不是白来。”老赤日说道:“能够看到依伙世家早期的东西,值了,赶紧回去吧,这里下次再来。”
“嗯,肯定有机会的。”周至点头:“毕摩洞的东西将来肯定有很多会转移到这里来,到时候州里少不得要请教您老。”
“把这个大简拍下来,我回去研究一下。”老赤日说道:“这个明显是大凉山的了。”
临走之前两人还来到了博物馆边上的书店,选购了一些著作,不过老赤日选择的都是彝文的,周至选择的都是汉文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就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
凉山彝族社会性质研究曾经是建国初期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也是一次重大的学术活动,面涉及很广,影响也很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书里边还记录过许多有趣,或者说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比如从明代开始,这里的腹心地区就与世隔绝,奴隶主经常组织手下抢夺掳掠行人的钱财,同时也把人也作为财物来抢。当时的凉山叫做“巴布凉山”,这个问题就叫“夷务问题”。
这种抢人的习惯,也是奴隶社会才有特殊特征,也是“夷务问题”的实质。
明清王朝都采取围堵的办法,在驿道的沿线设立了营、汛、塘、堡这些机构,加以防止,也曾经起到过相当的作用。
但是到明末和清末中央王朝势力衰落的时候,就变得鞭长莫及了。
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急剧变化,封建王朝内忧外患,军队抽去对付外敌,内部人民起义不断,加上驻军本身的腐朽,拿军队的枪弹去换彝人的鸦片,这些反而助长了彝族奴隶制的发展。到了清朝末期咸丰以后,这个地方简直不可收拾,成了几个家支的独立王国。
宣统时英国有一个叫巴尔克的胆子大,带了一两个人进入到了凉山的核心地带,美姑县的牛牛坝,进去以后被彝人杀死了,牵动了外交,这就是清末有名的“巴尔克事件”,事后清政府派川府总督两路围剿牛牛坝,彝人就退到深山里让清军找不到,清军便宣称围剿成功,算是给了外国人一个交代,但实际上就是糊弄。
而这个“巴尔克事件”的真相其实非常的好笑,据说是巴尔克到了牛牛坝以后,有两个奴隶主谈论说,这个人不象我们的人,鼻子高,眼睛蓝,问他是哪里人?
巴尔克带有两个翻译,他自己说英语,然后一个翻译译成汉语,另一个再译成彝语。
巴尔克就回答说我从英国来。彝人没有英国这个概念,翻译就译成“从很远很远的天那边来的”,再转译一遍就成了“从天上来”。
两个头领吓了一大跳,一个头人就对另一个说:“这家伙说他从天上来的,他是和我们不大一样。”
另一个头人打赌说:“他说他是天上来的,你敢不敢把他杀了?”
这个头人说:“当然敢!”于是拔出刀来从巴尔克的头上砍下去。
但这一刀没把他砍死,巴尔克身上有枪,立刻反击,给了这个头人一枪,也没有打死。头人旁边的侍从们蜂拥而上,几刀就把巴尔克砍死,并把随行的人全部杀掉,这就是在凉山著名的“巴尔克事件”。
之后外国人便也不敢进入凉山腹地,而这起事件也逐渐被渲染成了凉山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直到多年以后才恢复真相。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02.cc
“传毕经是干嘛用的?”
“是毕摩世家作毕,传毕不可或缺的经典,分两部份,第一部分是经文,一共二十四篇,两千八百多行,第二部分是祭祀学,各种口诀,仪轨,大到神阵,小到蛋卜,都有详尽的记录。”
“我们是按照口语,文学,技能的水平来决定地位和声望的,”老赤日说道:“《传毕经》就可以理解为汉人古时候的四书五经,必须要背完《传毕经》,才能作毕,不然就算出身世家也不行。”
“每个世家都有自己的《传毕经》,这牛骨的是依伙世家的传毕经。”
“这上面还有人名?”周至知道带有个人身份信息的文物是多么的重要,这样的东西往往都可以成为“年代器”,其价值不是一般文物可比。
“不是,我是从内容上看出来的。”老赤日已经把骨简看完了:“这上面记录的神枝阵,是他们家的。”
在彝族的传说里,古代洪水泛滥前后,天君神策格兹派三个天师毕摩下凡,拯救受苦受难的彝族先民。
三个毕摩各骑一头黄牛,把经书系在牛角上,可渡海过河时,牛角上的经书不幸被水浸湿了,于是他们把经书陈晒在青岗树上,不料经书边角为树枝所破。
因此在毕摩的观念里,现有的彝族宗教经籍仅得原数的一半,因此在作法术诵经时,必先在祭场上插上青树枝,意思是抵补已失的一半经书。
这个在祭场上插上青树枝的行为叫“苦彻”,苦在彝语里有“和神相关,得到保佑”的意思,而彻就是“插”的意思。
汉人将这个词翻译成“神枝阵”。
每一家毕摩世家在这些“重器”上都有自己的家族特征,因此能够被老赤日辨识出来。
“这是小凉山的世家,离我们大凉山还挺远,不晓得文章咋到这儿来了。”
大凉山指的就是邛海周围凉山州为中心的地带。大凉山的东边属于嘉州宜州,那里也有雷马屏峨四个彝族县,被称作小凉山。
有一个谚语,说是“大凉山山小,小凉山山大”,意思是大凉山的山脉比较舒缓,其中还有一些山间盆地,相反小凉山的山脉反而很陡峭。
但是小凉山其实更靠近汉族聚居区,因此存在汉化的现象,民族习惯,服装等保留得不如大凉山。
“这字是不是也受了汉人的影响?”周至对骨简的书法和他见过的手写经文不一样有点想法了。
“可能吧。”老赤日点头:“还有这是用针刻的,和笔写的本来就不一样。”
“不过这字是真好看……”
“咦?肘子,赤日爷爷,你们怎么还在这里看这个?”
麦小苗再次从门口走了进来,她和吉列阿紫早就逛完了不大的博物馆,跑到外面去玩了半天重新跑了进来找人。
“你们干嘛去了?”周至问道。
“我和阿紫喂松鼠去了。外面有松鼠,它们喜欢吃仙贝。”麦小苗满脸的欢快。
“哎哟,我们该回去了。”周至看了看时间:“博物馆算是白来了,在门口就看了这么久。”
“也不是白来。”老赤日说道:“能够看到依伙世家早期的东西,值了,赶紧回去吧,这里下次再来。”
“嗯,肯定有机会的。”周至点头:“毕摩洞的东西将来肯定有很多会转移到这里来,到时候州里少不得要请教您老。”
“把这个大简拍下来,我回去研究一下。”老赤日说道:“这个明显是大凉山的了。”
临走之前两人还来到了博物馆边上的书店,选购了一些著作,不过老赤日选择的都是彝文的,周至选择的都是汉文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就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
凉山彝族社会性质研究曾经是建国初期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也是一次重大的学术活动,面涉及很广,影响也很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书里边还记录过许多有趣,或者说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比如从明代开始,这里的腹心地区就与世隔绝,奴隶主经常组织手下抢夺掳掠行人的钱财,同时也把人也作为财物来抢。当时的凉山叫做“巴布凉山”,这个问题就叫“夷务问题”。
这种抢人的习惯,也是奴隶社会才有特殊特征,也是“夷务问题”的实质。
明清王朝都采取围堵的办法,在驿道的沿线设立了营、汛、塘、堡这些机构,加以防止,也曾经起到过相当的作用。
但是到明末和清末中央王朝势力衰落的时候,就变得鞭长莫及了。
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急剧变化,封建王朝内忧外患,军队抽去对付外敌,内部人民起义不断,加上驻军本身的腐朽,拿军队的枪弹去换彝人的鸦片,这些反而助长了彝族奴隶制的发展。到了清朝末期咸丰以后,这个地方简直不可收拾,成了几个家支的独立王国。
宣统时英国有一个叫巴尔克的胆子大,带了一两个人进入到了凉山的核心地带,美姑县的牛牛坝,进去以后被彝人杀死了,牵动了外交,这就是清末有名的“巴尔克事件”,事后清政府派川府总督两路围剿牛牛坝,彝人就退到深山里让清军找不到,清军便宣称围剿成功,算是给了外国人一个交代,但实际上就是糊弄。
而这个“巴尔克事件”的真相其实非常的好笑,据说是巴尔克到了牛牛坝以后,有两个奴隶主谈论说,这个人不象我们的人,鼻子高,眼睛蓝,问他是哪里人?
巴尔克带有两个翻译,他自己说英语,然后一个翻译译成汉语,另一个再译成彝语。
巴尔克就回答说我从英国来。彝人没有英国这个概念,翻译就译成“从很远很远的天那边来的”,再转译一遍就成了“从天上来”。
两个头领吓了一大跳,一个头人就对另一个说:“这家伙说他从天上来的,他是和我们不大一样。”
另一个头人打赌说:“他说他是天上来的,你敢不敢把他杀了?”
这个头人说:“当然敢!”于是拔出刀来从巴尔克的头上砍下去。
但这一刀没把他砍死,巴尔克身上有枪,立刻反击,给了这个头人一枪,也没有打死。头人旁边的侍从们蜂拥而上,几刀就把巴尔克砍死,并把随行的人全部杀掉,这就是在凉山著名的“巴尔克事件”。
之后外国人便也不敢进入凉山腹地,而这起事件也逐渐被渲染成了凉山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直到多年以后才恢复真相。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02.cc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670/33997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