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盐政!弘治改革的影响!
推荐阅读:王大力捉奸之后、火影,穿越过来当然要统一忍界啦、重生回来:权势滔天、黑心师兄别装啦,你的同伙全招了、万古帝婿、红楼:每年一百万叫我怎么花?、破产后,上门老公成了我的金主、桃源渔村、吞噬星空2起源大陆、后宫太卷,娘娘咸鱼后躺赢了、
韩国公府。
李祺正陪着老爷子打太极!
当然,这些都是他教给李善长的,目的只有一个,养生嘛!
以前刚来大明的时候,李祺为了自保,巴不得李善长早点去死。
只有李善长噶了,老朱才能彻底放心,不至于最后彻底覆灭整个老李家。
但是来了大明这么多年,李祺为大明做了这么多事情,大明早就被他折腾得面目全非了。
首先就是北元彻底被打垮,随着小爱同学被也速迭儿刺杀,北元汗廷就此覆灭,接下来大明将不必再费心竭力地北伐,而是集中精力发展国内民生。
其次就是两个关键人物,马皇后与太子标,至今身体状况良好,他们二人不死,老朱也没有黑化发疯的理由。
更别提太子标的嫡长子朱雄英,现在也好好的活着,长得虎头虎脑的,端得是个聪明可爱。
大明即将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奔向海洋走向世界,老朱也没有屠戮勋贵功臣的理由。
不管是李善长也好,还是刘伯温也罢,都为大明奉献了一生,当然要安度晚年,这样才对得起他们为大明的付出。
老李头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可至少精气神还在,一套太极拳打得虎虎生风,精神矍铄。
打完之后,李善长坐下喝茶,李祺就在一旁陪着。
“听说你这次,改革盐场成了?”
李太师若有所思地询问道。
李祺点了点头,也没有瞒着他。
“晒盐法本就比煎煮法先进得多,产量也暴涨数十倍不止,那能不用吗?”
听到这话,李善长有些欣慰地看着眼前这个儿子。
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不是辅佐老朱缔造出了大明王朝,而是生下了李祺这个杰出优秀的儿子。
李祺有多优秀?
整个大明高层谁不认可他那神鬼莫测的能力?
看看这一次盐场改革,晒盐法以往也不是没人用过,可惜都失败了,偏偏这小子一去就搞成功了!
“那接下来准备怎么做?”
“自然是推行到全国,能晒盐就不煮盐,这样也可减少灶户盐丁的工作强度。”
李祺笑呵呵地开口。
但李善长却皱起了眉头。
“盐场一事没那么简单,很多盐场早就在士绅商贾的控制之下,你要是真这么做了,那就是断人财路杀人父母了……”
李善长何等精明的人物,他只是老了,不是傻了,哪里不明白这其中的危险。
但李祺却不以为意,或者说压根就不放在心上。
“盐场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接下来这些盐场将全部转交给军方,就算勋贵贪腐他们也有个度,可是交给这些士绅缙绅贪腐,他们是真敢分文不给朝廷!”
印象里面,大明盐政几经波澜。
先是纳粮开中,效果很是不错,可随着权贵插手其中,占窝的占窝贪腐的贪腐,导致商贾输粮到边后,去盐场也换不到盐,结果自然是盐政败坏,没人再愿意输粮到边了。
然后就是弘治皇帝搞出了一个“叶琪变法”,直接将大明盐政彻底推向崩盘!
大明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改纳粮边仓为纳银运司,即盐商不再运米、麦至边卫换取淮盐引额,而是直接纳银于两淮各盐运司,换取盐引,赴场守支,所得银两一并解交太仓,以银分解边卫,边卫以银购粮。
自此商人无须远赴边疆边仓纳粮报中,在内地到盐运司缴纳银两即可换取盐引,史称“叶淇变法”。
他这“变法”,实际上就是以银代粟,将盐政开中,由“纳粮开中”变成了“纳银开中”。
朝廷收银子容易了,增加了盐课收入;官员缙绅收银子方便了,甚至直接用盐引当货币;盐商更是得到了大大便利,他们可以就近在扬州、杭州等盐运司所在地纳银取引,领然后去两淮盐场盐销售谋利!
可为此付出代价的,却是大明边镇彻底崩盘。
因为以往纳粮开中,盐商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会专门安排人手在九边军镇屯田垦殖,就近用粮食去军镇报中!
而叶淇变法之后,直接拿银子就可以换到盐引,盐商吃饱了撑的才会去种地,所以九边军镇的屯田将会迅速变坏,连带着就是九边军镇的粮价飞涨,边卫军民无粮可食,然后开始大量逃亡……
输粮开中,在于调动了百姓运送军粮的积极性,不足之处就是让利给盐商,减少了政府的收入。
但输粮开中制的有利之处远不止节约国力民力,还促进了边境的开发,因为开中制一出,盐商为了节省运粮成本,就招募大量农民青壮在边境附近开荒种地,充实了国朝边境军镇,稳定了各大军镇的粮食价格,对国朝边镇的稳定和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而叶淇变法,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本末倒置,直接舍弃了开中法最主要的目的,通过让利吸引商贾百姓支持边关军镇,而是国朝户部亲自带头直接将食盐专卖权卖给商人谋利!
叶淇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弘治皇帝希望他这样做,两淮盐商也需要他这样做!
弘治皇帝想要捞更多的银子,去做斋醮法事!
中兴之主,弘治皇帝压根不配!
那么变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自然是卖盐引了!
两淮盐商则是巴不得纳银开中,这样一来就不再需要往边境运粮,只需要缴纳银两,就可以做食盐生意了。
于是乎,叶淇变法之后,立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年之内,国库增收白银百万两。
但是问题在于,这是在消耗大明王朝的国运,首先糜烂掉的就是九边军镇!
李祺依稀记得,叶琪变法之后,运输于河套米豆值银九十四万两,草六十万两,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两。
运一百五十万的军需,路费需要八百多万两,足以看出往边镇运粮成本之高!
边疆驻军越多,粮草购买和运输花费就越大,这笔银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省的,以致于大明后期连军费都承担不起了,哪里没有灭亡的道理。
此外,随着纳粮开中被取消,盐商直接就可以用银子换取到盐引了,自然没有人会傻到再去九边开荒种地,边关各大军镇也就逐渐人烟稀少,做生意的人自然就少了,于是“诸物腾贵”,军士粮饷直接变相贬值!
比如,纳粮开中时在边关大约一两银子一石禄米,而纳银开中后卖到五两一石禄米!
为什么?
因为边关粮食短缺,所以价格昂贵!
盐政的败坏,引得九边糜烂,最后军费也给不起了,大明自然就此崩塌,救都救不回来。
所以,这一次盐政改革,对大明意义非凡!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02.cc
<a href="/kan/229374/" id="pb_next" class="Readpage_down js_page_down">下一章</a>
李祺正陪着老爷子打太极!
当然,这些都是他教给李善长的,目的只有一个,养生嘛!
以前刚来大明的时候,李祺为了自保,巴不得李善长早点去死。
只有李善长噶了,老朱才能彻底放心,不至于最后彻底覆灭整个老李家。
但是来了大明这么多年,李祺为大明做了这么多事情,大明早就被他折腾得面目全非了。
首先就是北元彻底被打垮,随着小爱同学被也速迭儿刺杀,北元汗廷就此覆灭,接下来大明将不必再费心竭力地北伐,而是集中精力发展国内民生。
其次就是两个关键人物,马皇后与太子标,至今身体状况良好,他们二人不死,老朱也没有黑化发疯的理由。
更别提太子标的嫡长子朱雄英,现在也好好的活着,长得虎头虎脑的,端得是个聪明可爱。
大明即将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奔向海洋走向世界,老朱也没有屠戮勋贵功臣的理由。
不管是李善长也好,还是刘伯温也罢,都为大明奉献了一生,当然要安度晚年,这样才对得起他们为大明的付出。
老李头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可至少精气神还在,一套太极拳打得虎虎生风,精神矍铄。
打完之后,李善长坐下喝茶,李祺就在一旁陪着。
“听说你这次,改革盐场成了?”
李太师若有所思地询问道。
李祺点了点头,也没有瞒着他。
“晒盐法本就比煎煮法先进得多,产量也暴涨数十倍不止,那能不用吗?”
听到这话,李善长有些欣慰地看着眼前这个儿子。
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不是辅佐老朱缔造出了大明王朝,而是生下了李祺这个杰出优秀的儿子。
李祺有多优秀?
整个大明高层谁不认可他那神鬼莫测的能力?
看看这一次盐场改革,晒盐法以往也不是没人用过,可惜都失败了,偏偏这小子一去就搞成功了!
“那接下来准备怎么做?”
“自然是推行到全国,能晒盐就不煮盐,这样也可减少灶户盐丁的工作强度。”
李祺笑呵呵地开口。
但李善长却皱起了眉头。
“盐场一事没那么简单,很多盐场早就在士绅商贾的控制之下,你要是真这么做了,那就是断人财路杀人父母了……”
李善长何等精明的人物,他只是老了,不是傻了,哪里不明白这其中的危险。
但李祺却不以为意,或者说压根就不放在心上。
“盐场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接下来这些盐场将全部转交给军方,就算勋贵贪腐他们也有个度,可是交给这些士绅缙绅贪腐,他们是真敢分文不给朝廷!”
印象里面,大明盐政几经波澜。
先是纳粮开中,效果很是不错,可随着权贵插手其中,占窝的占窝贪腐的贪腐,导致商贾输粮到边后,去盐场也换不到盐,结果自然是盐政败坏,没人再愿意输粮到边了。
然后就是弘治皇帝搞出了一个“叶琪变法”,直接将大明盐政彻底推向崩盘!
大明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改纳粮边仓为纳银运司,即盐商不再运米、麦至边卫换取淮盐引额,而是直接纳银于两淮各盐运司,换取盐引,赴场守支,所得银两一并解交太仓,以银分解边卫,边卫以银购粮。
自此商人无须远赴边疆边仓纳粮报中,在内地到盐运司缴纳银两即可换取盐引,史称“叶淇变法”。
他这“变法”,实际上就是以银代粟,将盐政开中,由“纳粮开中”变成了“纳银开中”。
朝廷收银子容易了,增加了盐课收入;官员缙绅收银子方便了,甚至直接用盐引当货币;盐商更是得到了大大便利,他们可以就近在扬州、杭州等盐运司所在地纳银取引,领然后去两淮盐场盐销售谋利!
可为此付出代价的,却是大明边镇彻底崩盘。
因为以往纳粮开中,盐商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会专门安排人手在九边军镇屯田垦殖,就近用粮食去军镇报中!
而叶淇变法之后,直接拿银子就可以换到盐引,盐商吃饱了撑的才会去种地,所以九边军镇的屯田将会迅速变坏,连带着就是九边军镇的粮价飞涨,边卫军民无粮可食,然后开始大量逃亡……
输粮开中,在于调动了百姓运送军粮的积极性,不足之处就是让利给盐商,减少了政府的收入。
但输粮开中制的有利之处远不止节约国力民力,还促进了边境的开发,因为开中制一出,盐商为了节省运粮成本,就招募大量农民青壮在边境附近开荒种地,充实了国朝边境军镇,稳定了各大军镇的粮食价格,对国朝边镇的稳定和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而叶淇变法,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本末倒置,直接舍弃了开中法最主要的目的,通过让利吸引商贾百姓支持边关军镇,而是国朝户部亲自带头直接将食盐专卖权卖给商人谋利!
叶淇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弘治皇帝希望他这样做,两淮盐商也需要他这样做!
弘治皇帝想要捞更多的银子,去做斋醮法事!
中兴之主,弘治皇帝压根不配!
那么变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自然是卖盐引了!
两淮盐商则是巴不得纳银开中,这样一来就不再需要往边境运粮,只需要缴纳银两,就可以做食盐生意了。
于是乎,叶淇变法之后,立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年之内,国库增收白银百万两。
但是问题在于,这是在消耗大明王朝的国运,首先糜烂掉的就是九边军镇!
李祺依稀记得,叶琪变法之后,运输于河套米豆值银九十四万两,草六十万两,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两。
运一百五十万的军需,路费需要八百多万两,足以看出往边镇运粮成本之高!
边疆驻军越多,粮草购买和运输花费就越大,这笔银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省的,以致于大明后期连军费都承担不起了,哪里没有灭亡的道理。
此外,随着纳粮开中被取消,盐商直接就可以用银子换取到盐引了,自然没有人会傻到再去九边开荒种地,边关各大军镇也就逐渐人烟稀少,做生意的人自然就少了,于是“诸物腾贵”,军士粮饷直接变相贬值!
比如,纳粮开中时在边关大约一两银子一石禄米,而纳银开中后卖到五两一石禄米!
为什么?
因为边关粮食短缺,所以价格昂贵!
盐政的败坏,引得九边糜烂,最后军费也给不起了,大明自然就此崩塌,救都救不回来。
所以,这一次盐政改革,对大明意义非凡!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02.cc
<a href="/kan/229374/" id="pb_next" class="Readpage_down js_page_down">下一章</a>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657/348373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