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针锋相对

推荐阅读:盖世神医牛二狗的妖孽人生武极天尊五大仙家,从继承土地庙开始崛起就职供销社,我在60年代搞代购我,野山神,开局女信徒献身求雨官场奇才:最强靠山竟是我自己网游:我召唤的骷髅全是位面之子?冲喜后,亡夫他又活了漂亮小瞎子也要被炮灰吗

    在影响极大的事件上,作为皇帝是不能轻易表态的,一旦表态,就代表在这一事件上,需要下场了。
    可话又说回来。
    皇帝又不能轻易下场。
    赢了,那是应该,谁叫你是皇帝啊。
    输了,遭受质疑,谁叫你是皇帝啊。
    所以对皇帝而言,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或牵连较广之际,一般不会轻易表态,而让心腹重臣来做。
    这样就有了斡旋余地。
    总而言之一句话,皇帝不能输,输了,就会对威仪造成打击,就会让权柄遭到动摇,所以皇帝是孤家寡人!
    楚凌这话讲出时,不少人的脸色变了。
    宗川、昌黎、韩青、萧靖、暴鸢……
    他们认可新君对李进做此事的评价,但他们不愿看到新君在此事上表态,这意味着事情从先前的多样性,直接转向单一性了!!
    同样变了脸色的还有孙黎、徐贞、王琇,她们怎样都没有想到楚凌会给李进作保,这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陛下!!”
    在这等境遇下,李斌跪倒在地上,眼眶红了,朝楚凌作揖拜道:“臣代祖父叩谢天恩,呜呜……”
    讲到这里时,李斌痛哭起来。
    ‘哭的好!!’
    楚凌表面没有反应,心里却暗暗道,那藏在袖中的手紧攥,李斌这一哭,他做的事就上升高度了。
    楚凌难道不知他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吗?
    楚凌太清楚了!
    李进这事干的,换做是任何一位皇帝来,哪怕处置的方式不一,但有一点却不会变,那就是会生疙瘩。
    这在皇帝的眼里,就是在裹挟皇权,动摇中枢威严,你就算是真的要死,想对西川进行打击,那至少也要先知会朝廷一声。
    这件事,就算太祖他们活着,也绝不允许这种事出现。
    处置归处置。
    想法归想法。
    但楚凌却知晓一点,李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做了皇帝,大虞迈向正统朝,不是先前太祖、太宗、宣宗在世时,因为朝局的变化,担心迟则生变,所以才做这种决断的。
    所以套用太祖、太宗、宣宗的处事风格是不现实的。
    也没有任何意义。
    可事情既然发生了,那楚凌作为大虞新君,他总要做些什么,但话又说回来,他没有心腹可以驱使,所以他除了亲自下场,别无选择。
    李进为何这样做,还不是觉得他小吗?
    处置李进一事,这等重要的场合,却没有叫他来,这三后也好,朝中文武也罢,不也是这种想法吗?
    年纪小,是楚凌的短板所在。
    关键他还不是嫡子,是太宗的庶子,还排在老七!
    楚凌是可以装糊涂,就当不知晓此事,待此事结束后就结束,可问题时,因为李进这件事,楚凌先前就表过态。
    关键还借着李斌归勋卫当值一事,还促成了他想达到的目的。
    这个局到这里,就告诉楚凌一点,他不能退缩。
    退缩了,那先前所做的种种,就都白费了!!
    “陛下,您为李进作保,臣是不是能这样认为。”在这等态势下,徐黜走上前,朝楚凌作揖拜道。
    “只要是为了社稷,为了边疆,那就算违背中枢意志,违背大虞律法,最终取得了胜利,那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
    你个老狐狸。
    楚凌看着徐黜,直到听完徐黜讲的这些,楚凌明白在李进一事上,徐黜为何会一反常态了。
    这是在试探啊。
    试探三后的底线。
    之所以这样做,那就不言而喻了。
    徐黜想掌更多的权,以门下省之名,继而跟三后共享大权,以明确后权、相权共分皇权的目的!!
    “功是功,过是过。”
    明白这些的楚凌,不再看徐黜,反转过身去,抬手朝孙黎、徐贞、王琇作揖一礼,但说的话,却只针对孙黎,“皇祖母,孙儿固然是对李进作保,但也仅限于李进遭西川暗算,已经时日无多了。”
    “人在面对死亡威胁时,难免会做出过激行为,更难免会对一些事看淡。”
    “如果放在平时,李进的这种行为,就是对朕的蔑视,对朝廷的蔑视,对律法的蔑视,哪怕他最终率领大军取得大捷,也终究要接受申斥!!”
    “但现在是这位抛家舍业,为大虞戍边的勋贵,觉得他的死,会对大虞社稷,会给边陲带来诸多隐患,所以才做出这种抉择。”
    “孙儿作保的不是这件事,而是李进这个人,因为朕相信皇祖父,相信皇考,相信皇兄的眼光是不会错的,不然,李进这个人,不可能长期戍守西凉,还统领那么多戍边大军!!”
    徐黜的脸色变了。
    殿内诸臣哗然。
    这个角度太刁钻了。
    但也恰恰是这个角度,反倒是给如何处置李进这一事件,所产生的诸多风波与隐患,寻求到了一个突破口。
    楚凌讲的这番话,很隐晦的阐明一点,对李进这种行为他是不满的,但却事出有因,特例就该特办,特别是最开始讲的那句功是功,过是过,就给此事盖棺定论了。
    李进就算取得大捷,该赏的的确要赏,但该罚的也绝不会少,有了这个前提,主动权就掌握在朝廷手里。
    “皇帝觉得接下来该怎样做?”
    在这等境遇下,孙黎平静道。
    “孙儿以为静观其变!”
    楚凌回道:“一切等西川变动。”
    “西凉的队伍呢?”
    徐贞此刻皱眉道:“就这样叫他们待在平川?还有李进领军深入西川腹地,朝廷都不表态?”
    “西凉的队伍,自有平川方面解决。”
    楚凌再回道:“至于李进深入敌后,他既然选择这样做,那就是抱着必死决心,西凉距国都不下两千余里,朝廷做任何决策都来不及了。”
    这话使殿内一片哗然。
    “就这样看着?”
    “那万一败了呢?”
    “西凉要生变,该怎样?”
    一些质疑的声音,在朝班中出现,而说这些话的人,不是对新君讲的,是对身边人说的,但他们真正想对的还是新君。
    但有些人看新君背影时的眼神却变了。
    以不变应万变。
    他们揣摩到新君真正的意图。
    而这恰恰是最好的处置办法。
    不管此事怎样争议,分歧多大,可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事情已经在发生了,关键是造成这一切的源头,李进没有待在西凉,去应对来犯的西川大军,而是领着一支精锐之师孤军深入了。
    这种特殊境遇下,做的太多反倒不好。
    “罢朝。”
    在此等态势下,孙黎的声音响起,让很多人动了,但孙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起身就朝殿后走去,徐贞、王琇见状,也跟着起身离去了……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376/1790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