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推荐阅读:一见钟情:大叔,别纠缠我吞噬星空之元重之主玄学娇妻人美心狠王爷一宠到底陆昭菱周时阅天才少年,开局便是救世主最狠军阀:列强跪求别开战穿越:抢了皇位后,我带大明起飞第一秘书人在月球助华夏,发现女娲在逃难我在演艺圈里大杀特杀袖手扶摇林凡陈嘉仪

    乾武十五年,秋意愈发深沉,瑟瑟秋风带着丝丝凉意,拂过长安的每一寸土地。
    街边的树木,枝叶渐渐染上了金黄与橙红,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就在这充满诗意与韵味的秋末,一座宏伟壮观的百姓大会堂,历经无数个日夜的精心雕琢与建造,终于在万众瞩目之下,傲然屹立于长安的正中央。
    百姓大会堂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错落有致,朱红的梁柱粗壮而结实,彰显着大唐的大气。
    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的皇家气派与民间的质朴风情,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巧思与心血。
    大会堂门口,一座巨大的石雕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石雕乃是依照李承乾的模样,由技艺精湛的工匠们以最上乘的石材,耗时数月精心雕刻而成。
    石雕中的李承乾,身姿挺拔,张开双臂,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深情地注视着每一位从他面前经过的大唐百姓,欢迎着每一个人来到这个属于大家的地方,无论贫富贵贱,无论来自何方,都能感受到平等与尊重。
    几乎在百姓大会堂建成的同一时刻,一支特殊的赴天竺使团也宣告组建完成。
    这支使团的成员构成十分独特,是由大唐官员的孩子们所组成。
    此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长安城内掀起了轩然大波,毫无悬念地登上了大唐日报的头版头条。
    对于大唐的普通百姓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前所未闻的新鲜事。
    在他们的认知里,出使天竺,那可是一件危险的苦差事。
    路途遥远,山川险阻,一路上不仅要忍受长途跋涉的劳累,还要面对各种未知的风险。
    在以往的岁月里,承担这类苦差的,大多都是他们这些出身平凡、被称为“乡巴佬”的百姓家的孩子。
    他们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这充满未知的征程。
    而那些官员家的孩子,平日里总是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享受着各种特权与照顾,何时轮到他们去干这种吃苦受累的活儿呢?
    百姓们不禁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眼神中充满了不解。
    与长安本土百姓的反应截然不同,那些旅居大唐的外国人,看到使团即将出使天竺的消息后,一个个都羡慕得眼睛发红。
    在这个时代,大唐国力强盛,文化昌盛,威名远扬四海。
    能为大唐效力,就如同获得了一张通往尊贵的通行证,意味着拥有了高人一等的身份与地位。
    能来到长安定居的外国人,无一不是在自己国家声名赫赫之人。
    他们或是学者,或是商人,或是贵族,怀着对大唐的向往,不远万里来到这片繁华的土地。
    即便出使天竺的任务充满艰辛,他们却依然对这份差事趋之若鹜,争着抢着想要参与。
    为了争取到这个宝贵的机会,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向大唐官府递交申请。
    他们言辞恳切,态度执着,甚至托人求情,只为能成为使团中的一员。
    可大唐官府的态度却异常坚决,无论这些外国人如何恳请,都绝不允许他们涉足大唐的出使事宜。
    因为在大唐人的心中,这出使之事,不仅关乎外交关系,更与大唐的国本紧密相连,容不得半点差错。
    大唐日报上,对此次出使天竺的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字里行间,写了很多关于使团的情况,着重提及了使团成员是官员的孩子这一特殊之处。
    奇怪的是,所有关于成员的介绍都只是粗略地描述了大概,并没有指名道姓。
    这就如同给这份出使名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愈发好奇。
    而实际上,只有身处太极殿上,参与朝堂核心事务讨论的那些官员们,才真正知晓这份出使名单背后所承载的巨大重量,它牵扯到的,是大唐的根本。
    此刻,太极殿外,秋风瑟瑟,寒意袭人。
    但这样的天气,却丝毫无法冷却群臣心中的焦急。
    只见他们黑压压地一片,整齐地长跪不起。
    在大唐的历史上,这种景象极为罕见。
    平日里,君臣关系融洽,朝堂氛围相对轻松,大家皆是同席而坐,共同商讨国家大事。
    像这般百官齐刷刷地跪立在太极殿门口的事情,还真是大唐开国以来的头一遭。
    但凡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百官集体劝诫皇帝。
    这一次,他们齐聚于此,正是为了劝诫陛下,在派遣使团出使天竺这件事上,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贸然行事。
    人群之中,就连齐先生,也一脸凝重地跪在其中。
    陛下一生子嗣单薄,如今就只有一个儿子,李璟祐身为大唐唯一的太子,他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大唐的未来,无疑是大唐国本中重中之重。
    在众人看来,天竺之地,遥远而又陌生,那里穷山恶水,环境恶劣,怎能让大唐未来的君主,去涉足那充满不确定性的地方呢?
    回想起最初,那些接到通知要送孩子加入出使队伍的官员们,心中满是抱怨。
    他们觉得陛下对他们这些官员实在是太过于苛刻了,自己辛苦为朝廷效力,如今却要让自家孩子去吃这般苦头。
    他们或是心疼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受不了旅途的劳累,或是担心孩子在异国他乡遭遇危险,无法平安归来。
    于是,他们纷纷拖延,找各种借口不把自己的孩子送来。
    这使得负责筹集使团队伍的礼部官员们愁眉苦脸,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前来报名的人寥寥无几,整个筹备工作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
    可当他们听闻陛下竟然把太子李璟祐也放入了使臣队伍的那一刻,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愣住了。
    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堂堂一国太子,竟然要和他们的孩子一起,踏上这充满艰险的出使之路。
    紧接着,眼眶便不自觉地泛红,泪水夺眶而出。
    他们实在想不明白,陛下为何要下此决心,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去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
    在他们心中,陛下对太子的疼爱是有目共睹的,如今却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很快他们便被陛下的这份决心所感动。
    他们意识到,陛下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让自己的儿子去冒险,自己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于是,在得知太子加入使团的那一天,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乎长安城内所有五品以上官员,都像是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心急如焚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礼部。
    不少人送的还不是一个孩子,家中的子女,无论男女,只要符合条件,全都被一股脑地送往了出使队伍。
    他们亲自为孩子收拾行囊,千叮咛万嘱咐,安排好子女后,这些官员们又匆匆忙忙地朝着太极殿赶去,他们脚步急促,神色焦虑,只为能尽快劝谏陛下收回成命。
    在他们心中,自家孩子的安危固然重要,但与太子殿下的性命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毕竟,大唐不能没有后继之君,太子乃是大唐未来的希望,怎能轻易涉险呢?
    两仪殿内,气氛略显压抑。
    张显怀站在门口,眼神中无措。
    他来回踱步,终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焦急,快步走到李承乾面前。
    “陛下,百官都在太极殿门口跪着呢,这该如何是好啊?”
    李承乾原本正专注地审阅着手中的奏章,听到这话,缓缓放下了手中的笔,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了一眼张显怀。
    “齐太师也在吗?”
    他轻声问道,语气中听不出太多的情绪。
    张显怀连忙点了点头,应道:“齐太师也在。”
    他还是鼓起勇气继续说道:“陛下,微臣也觉得,让太子殿下前往天竺实在是太冒险了。”
    “这一路上山高水远,危险重重,太子万金之躯,关乎大唐国本,实在不宜涉险。”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说罢,他双手抱拳,对着李承乾深深地弯下了身,态度诚恳。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02.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i02.cc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370/36164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