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舌战

推荐阅读:祭司大人略感疲惫大宋第一杀神史上最强废材逆袭陆仁云青瑶穿书后,情敌们都能听见我心声侯府忘恩义?摄政王撑腰,不原谅重生1960:从深山打猎开始逆袭!COS真人,但打排球!我在修仙界开发新技术快穿之男配不搭理穿越红楼:重铸贾府荣光

    第274章舌战
    潘筠抱着手臂靠在门上,闻言看向陈秀才。「需要帮忙吗?」
    陈秀才冲她摇了摇头,走上前去,「谁说他们失孤的?他们的父母都还活着呢。」
    来的人瞪大了眼睛,「陈秀才,你这是疯了还是装傻?他们父母早被倭寇杀了,哪还有父母?」
    陈秀才:「朝廷的公文上明确写了,这次倭寇内侵只死伤十一人,我们村并没有拿到他们的身故书,既没有身故书,他们哪里死了?」
    他道:「你要想把他们收去慈幼院也行,先和他们父母拿到弃养书再来和我要人。」
    「你你你,他们都死了,你让我上哪儿找他们要弃养书去?」
    陈秀才:「衙门说他们没死!」
    「你要说他们死了,就去衙门拿身故书来,有了身故书,确认他们是孤儿,再来收人!」
    「哇塞……」潘筠星星眼看陈秀才,不由的轻轻抚掌,「这个牛,我喜欢,学了,学了。」
    妙真和妙和也闭上大张的嘴巴,表示学到了。
    陈秀才把人气走,还顺带帮了隔壁槐花村一把。
    刘友直到慈幼院的人走远,脸上的潮红才渐退,但依旧气得不轻,呼吸急促不顺,「他们太过分了,太过分了,就为了这些地,他们要把孩子抢走。」
    「那慈幼院里孤儿那麽多,春天要去播种插秧,夏天要去拔草捉虫,秋天收割,等到了冬天还要被赶出去要饭,全家拼死保下来的孩子却要去过这样的苦日子,我哪有脸去见乡亲们啊……」
    潘筠:「所以您看,事儿还是得交给陈秀才,他有见识,有胆气,最主要的是,他懂律法,知道怎麽合理的应用规则打退他们,刘友,你们就从旁协助,与他同心同力,我相信,一定能把两个村的遗孤都带好。」
    陈秀才回头,沉声道:「把村里各家的地整理一下,该是哪个孩子的就是哪个孩子的,然后统一将地放在你我名下。」
    刘友瞪大双眼,「放,放在你我名下?」
    「不错,你要是不愿,就单放在我名下,不论放在谁手下,我们都要立两份合同。」
    「这些田地只是挂名,等孩子们长大,以十四岁为界,过了十四岁就把地还给他。」
    刘友瞬间明白,这就和把地拿到秀才丶举人老爷那里寄名一样的。
    交一份钱给那些秀才丶举人,就可以把自家的田地挂在他们名下,地还是他们家的,由他们家耕种,不过在衙门那头,地是属于秀才丶举人的。
    不过他们另有一份文书,一旦有纠纷,可以白书去申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劳役。
    大明的劳役名目特别多,一些是按户籍来安排的,一些则是按照家中的田产来安排的。
    田产越多的人,需要负责的劳役和捐税就更多。
    秀才丶举人和进士等有功名的读书人以及官员除外。
    所以很多人,只要能够和他们沾亲带故,都想把田寄在他们名下。
    我们看到一个大官有万亩良田,但其实真正属于他的田地,可能不到百分之一。
    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避税办法,这对于朝廷来说,是跟国库抢钱,而对于更底层,家里没人考中功名,也没亲戚当官的百姓来说,是加重负担。
    因为一州一府一县的赋税丶捐和劳役是定死的,纳捐税和劳役的人少了,那就只能平摊到其他百姓身上了。
    刘友虽是底层百姓,但他知道这个操作,因为陈秀才考中秀才之后,他就曾经提着两斤五花肉上门想要把他家的田挂在他名下。
    但陈秀才没答应。
    连他舅舅家要挂,他都没答应。
    他说,有伤国库,更伤黎民百姓。
    刘友当时觉得他假清高,还自大。
    就他一个秀才,能免多少亩地的役?
    还伤国库,伤黎民百姓……
    他不就是黎民百姓吗?不给他寄名,才是伤他呢。
    可现在刘友隐隐明白了。
    陈秀才要是接受寄名,说不得多平摊下来的劳役就会落在他头上。
    两个村子死了这麽多人,衙门却不给上报,连个身故书都不出,到时候出劳役,万一有个傻缺故意给他们按单子上的人数分派,那他们两个村得干多久才能把役服完?
    刘友想了想,咽了咽口水道:「那,那全都记在你名下吧。」
    陈秀才点头,「好。」
    刘友松了一口气,有他们盯着,又有潘筠等人在旁作证,他们并不怕陈秀才到时候私吞两个村的田地。
    陈秀才当即写好买卖的文书,签订好记名的合同。
    槐花村和双阳村的孩子全都过来了,每一个人都上前签字画押。
    当然,他们不会签字,都是直接画一个圈,然后按上手印。
    因为合同太多,陈秀才家中残存的纸张不够,潘筠还友情提供了一些。
    光是合同就有一沓,更不要说陈秀才收上来的地契了。
    有的人家地契找不到了,还得去衙门想办法补办。
    陈秀才决定过几天就去县衙补办。
    刘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他很庆幸,这事多亏交出去了,不然他哪里做得来?
    陈秀才用两块镇纸将合同和地契压好,和站在院子里的村民和孩子们道:「他们的目的就是两个村子的地,现在地全都交到了我手里,他们不会再来找你们的麻烦。」
    「从今日开始,你们领了东西回去就好好过日子,不许再到地里疯玩,明天大人们会开始选地建学堂,你们大孩子带小孩子,多辛苦几日。」
    「等学堂建好了,你们就开始进学读书。」陈秀才沉声道:「你们要好好活下去,好好长大,连着你们父母丶兄弟姐妹的那一份。」
    孩子们眼中憋住泪水,大声应下。
    潘筠就拿出单子道:「东西我们都按照你们的人头分好了,来领东西吧。」
    像粮食这样重的东西,孩子们就是领了也带不回去,但没关系,他们有自己的标记方法。
    拿了自家的粮袋来,装上属于他们三个月的粮食,他们就从口袋里摸出一块木炭在布袋上画只有他们能看得懂的记号,「这是我的口粮。」
    「这是我的。」
    分书本的时候他们是最高兴的,一群小孩把脏兮兮的手在身上擦了又擦,这才小心翼翼的去接书。
    陈秀才说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报仇法。
    他们要想发财就得读书,要想报仇,还是得读书!
    把粮食分完,潘筠还特别大方的把两头牛和两辆车分给他们,「一个村一头牛,一辆车。」
    陈秀才和刘友再次感激不已。
    现在村里皆是老弱妇孺,牛可太重要了。
    一头牛能抵好几个壮劳力呢。
    潘筠他们离开时都下午了,但他们没有留宿的意思,决定能多快回三清山就多快回去。
    刘友和陈秀才领着两个村的孩子们站在路口目送他们离开。
    等看不见他们人影了,刘友就一脸郑重的道:「陈秀才,到时候立碑的时候要把这几位道长也记在碑上,尤其是三竹道长的好朋友小潘道长,有劳她跑这一趟了。」
    陈秀才失笑,一瞬后严肃的点头,「理当如此。」
    潘筠不知道过不了多久,她两个名字都要记在碑上,此时她正在享受功德阵的叮咚声。
    她还惋惜呢,「可惜我没时间了,不然高低得去各县的慈幼院看一看。他们真是太丧尽天良了,大冬天的竟然把孩子赶出去乞讨!」
    她也是孤儿院长大的,虽然少了父母亲人的关心,但其他类的关心从不少,更不要说物质上的短缺了。
    26世纪人口可是很重要的,孤儿院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
    前世,他们孤儿院里的孤儿绝大多数都是战后孤儿,她就是第一批战后孤儿,她八岁之后,世界巨变引发的战争渐渐平息,从那以后,孤儿院每年新增的人数直线下降,有时候一年都收不到一个孩子。
    但大明不一样,在这里,大街上都随处可见乞儿,头发枯黄丶眼神像受惊的小兔子一样胆怯又疑惑的看着这个世界,每次看到,她的心都忍不住又酸又涩,软得好似一滩泥一样。
    她不知道心软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她知道自己看不得这样的眼神。
    所以每每接触到她就忍不住去摸钱。
    一摸一把,一路散过去,竟然把身上零碎的铜钱全散了。
    潘筠一边肉痛的拿着碎银子去钱庄换铜板,一边和妙真道:「赚钱好难,但花钱为什麽这麽容易?」
    妙真:「小师叔你赚钱也挺容易的,别忘了,你还有刘老爷的五千两呢。」
    「那不是我的,是师姐的,既然交给了师姐,自然是师姐来赚这笔钱,」潘筠扭头问玄妙,「师姐,你什麽时候去赚这笔钱?」
    玄妙:「把你送回三清山之后。」
    他们还要去常州府回访病人呢,肯定还得出来。
    潘筠:「其实我可以自己回去。」
    玄妙:「闭嘴吧,赶紧把钱换了赶路,再不走,天黑之前赶不到下一站驿站了。」
    陶季解释道:「她担心你,你现在带着木牌都金光闪闪。」
    潘筠:「我修为高了,一般人都打不过我。」
    陶季:「傻子,怕你引来的不是人。」
    晚一些还有一章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www.yuedudaye.com/xs/0/236/1164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yuedudaye.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